第二百六十九章 两个方案(第2/2页)

作为中央部委的最基本细胞,处长本身是不具有决策权的。签字的最小也是司局长。但在具体的决策流程中,一名中央部委的处长,如果坚持己见,经常能够改变司局长乃至部长的决策。一个“执行困难”就有很大几率更改既有的决定。

在这一点上,身为七级干部的部委处长,其实很像是古代的进士官。尤其是根红苗正血脉通畅的处长,既能顶得住压力,又有极大的回旋余地,确能做到以小制大。

有针对性的公关避实就虚,解决了大华实业高层资源不足的窘境。苏城尽管没有中石化中石油那些正部级领导的政府关系,也能实时的了解海沧计划的决策变化,使得大华本身的判断变的灵活而准确。由于大华实业和海沧计划的影响力,这些处长们往往也乐于接受邀请,省去了很多功夫。

聊天的时候多了,苏城也被掏出了很多干货。尤其是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变动走向等等观点,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没用多长时间,就不止是苏城邀约别人,有更多的人主动出面邀约苏城,所为的就是谈话。

对国内改革,苏城谈的很谨慎,差不多是闭口不谈。对国内外的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苏城就说的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早先说的许多猜测性的论据都得到了证实。他也不怕别人听去,国内国际形势是大势,一个两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同样的,相信的人相信,不相信的人也不会因为一两次的猜测准确而相信……

1990年年末,在等待中央对海沧计划做出决定的时间点里,苏城在北京城里悄然闯出了名声。

12月22日。很平常的一天,苏城照例参加饭局,回到酒店,却见侯海青等在大堂里。

这位苏家的女婿表情奇怪的望着苏城,问:“你真的相信,国际油价会在近期大跌?”

苏城不知侯海青为何问起,并不避讳的回答:“是”。

战争期间,短期石油价格只有两个走势,上涨和下跌。不知有多少经济学家,毫无根据或创造根据来的赌其中一个方向,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本万利之事,成则声名大噪,败也有话可说。此时的中国,或者说此时的世界,猜测石油上涨和猜测石油下跌的超过上千万人。

但是,真正敢于负责任的判断者只有少数。在国外,石油商人、期货投机者和股票投资者都为自己的判断下了重注,而在国内,由于缺乏石油价格交易的平台,需要负责任的判断者寥寥无几。苏城这种拥有油田的业内人士自然属于例外。

侯海青面对苏城,眼神闪烁不定,好久方道:“苏老爷子想见你,谈谈石油的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