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2章 天下归吴(第3/6页)

张任拱手道:“罪臣是蜀郡人。”

孙策哦了一声,又道:“那你听过阆中推行新政的事吗?”

张任有些茫然。“不太清楚。”

“你们呢?”孙策转向黄权、狐笃。

黄权、狐笃也摇了摇头。他们这几个月一直在摩天岭作战,根本没有收到家里的消息。

孙策转头看看曹操,笑了一声。“怪不得你们顽抗至今,原来是被人蒙蔽了。那你们听秦子勅说过荆楚的新政推行吗?”

“听说了一些,只是当时不知真假。”

“现在呢?”

“现在……”三人面面相觑,无可奈何地说道:“信了。”

“既然信了,那就下去吧。先在俘虏营休息几日,然后再作计较。可惜了,三位都是难得的将才,如果早几日归降,不失将校之职。好在三位年轻,就算从士伍做起,将来也能挣一份前程。如果不愿意从军,也无妨,可以回家务农。如今益州平定,天下太平,耕读传家一样能谋生。”

一听说要从士伍做起,或者干脆回家务农,张任三人大失所望。不过他们也清楚,到了这一步,他们没有什么资格讲条件,孙策没有杀他们就是最大的恩德。他们看向曹操,希望曹操能为他们说句话。既然曹操能为座上宾,这点面子总是有的。

曹操心里发苦。孙策这是故意的,从此之后,益州他是不能来了,否则会被益州人撕成碎片。就算他此刻为张任等人说情,孙策也不会给他面子,说不定又会生出其他事端来,甚至有可能找个理由杀了他们。

想在俘虏营里结果几个人太容易了。

他只能沉默不语。这些都是益州年轻一辈的精英,他不能毁了他们。

见曹操不说话,张任三人长叹一声,决然地转身离去。

一批又一批的蜀国降将、降臣入帐,孙策简单的问一下姓名、官职,然后便让他们去俘虏营休息,除了秦宓之外,没有给任何人安排职务。

当初支持曹操的人无一例外,除了能够保住性命,一无所有。

家族的产业、个人的前程、尊严,全没了。

他们对曹操恨之入骨。为了支持曹操,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今曹操为座上宾,他们为阶下囚,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

是可忍,孰不可忍?

曹操坐在一旁,被一道道饱含怨恨的目光一遍遍的扫射,只觉得浑身发冷,体无完肤。

接见结束,曹操喝完了一壶酒,出了一身冷汗,说不出的疲惫,仿佛又老了十岁。

这时,帐外响起清脆的铜锣声,有人大声报更。

“大吴九年,元旦,子时,天下太平——”

(第六卷完)

尾声

大吴九年,春正月。

蜀王曹操战败归降,天下太平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传遍益州。

虽然不少益州大族的家主被迫投降,但放弃一切田产的条件还是让很多人犹豫不决。

正月中旬,左都护孙尚香、右都护孙翊由南北两个方向,向成都进军。所到之处,大族、豪强心有不甘,普通百姓箪食壶浆,夹路相迎,甚至有人抱怨他们来得太晚,可能赶不上春耕。

见民心如此,大族、豪强也只得认命,拱手交出土地。有一些人不认命,激起民愤,大部分被当地百姓围杀,少部人逃入山中,负隅顽抗。由于大部分有实力的世家都追随曹操作战,先后战败,精锐损失一尽,是以反抗虚弱,几乎没能给吴军造成任何实质性的麻烦。

孙尚香、孙翊一路进军,一路重建郡县体系,太守、县令长几乎都被调任,尤其是郡尉、县尉等武官,全部从军中抽调得力人员,既是对他们之前功劳的报酬,也是加强地方控制,追剿那些逃入山中的大族。

当然,名义上,这都是临时安排,等上报朝廷后,再由朝廷正式任命。

正月末,孙尚香、孙翊会师成都。

孙策收到消息,溯江而上。二月中,到达成都,接见益州百姓代表,检阅军队,论功行赏。

左都护孙尚香破汉中,取巴西、广汉诸郡,会师成都,封冠军长公主,增邑八千户,与前共万户,使持节,驻关中。

右都护孙翊破南中,取犍为、巴诸郡,会师成都,封定远侯,增邑八千户,与前共万户,使持节,暂驻蜀郡,待益州稳定后,移驻南中。

安南大都督太史慈、安东大都督甘宁,平交州,取汉昌、越嶲诸君,虏士爕兄弟父子,增邑八千户,与前共万户,持节,驻兵交趾休整。

天竺大都督周瑜取牂柯,取巴郡,虏曹仁,增邑四千户,与前共六千户,持节,驻兵巴郡休整。

安西大都督鲁肃,佐定凉州,增邑三千户,与前共五千户,持节,进驻武威休整。

陆逊、诸葛亮、荀攸、贾诩、吕蒙、高顺、蒋钦、潘濬、贺齐等人作战有功,各有封赏。

祖郎不幸阵亡,赠辅国将军印绶,谥威侯,其妻封诰命,其子祖景嗣侯。

中领军黄忠平定汉中,取巴西,破江州,有功,增邑三千户,与前共四千户。

徐晃、徐庶、邓展、文聘等人征战有功,各有封赏。

关羽增援黄忠部,斩夏侯惇,先登江州,破鱼复,有功,封汉寿亭侯,食邑八百户,擢升偏将军,由天竺大都督周瑜节制。

前将军朱桓,后将军张燕,左将军吕范,右将军朱灵,水师督麋芳,破曹操有功,依功封县侯、乡侯,增邑五百户至两千户不等。

其他将士、谋臣,各有封赏。

……

三月,孙策溯西汉水而上,至凉州。

安西大都督鲁肃率武都督马岱、金城督阎行迎接。孙策与马腾长谈,拜马腾为卫尉。

四月,孙策至临洮。贾诩、牛辅、董越联名上书,请为董卓平反,孙策命翰林院祭酒蔡邕作文书丹,为董卓立功过碑,一论董卓平定羌乱之功,一论董卓乱政为虐之过,以诫后人。又因贾诩等人之请,以牛辅次子改姓董,承董氏后。

五月中,孙策至关中。除了与左都护孙尚香会面,商讨军务,孙策还与太中大夫荀彧长谈,转荀彧为益州牧,全面负责益州的新政推广事宜。

吴国新政中,不设州牧之职,刺史也只负责监察,不负责行政。益州新定,诸般事宜复杂,需要一个全面统筹之人,孙策特设州牧一职,以五年为限,五年后新政完成,罢州牧,调荀彧回京任职。

荀彧今年四十三岁,五年之后是四十八岁。州牧与九卿并列,荀彧在外历练近十年后,回京至少位列九卿。如果不出意外,他甚至有机会拜相,位至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