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第3/5页)

回到钟粹宫,我坐了坐,便感到一阵迫切的饥饿。有很久没有这么饿过了。自打入宫,我便失去了对日常饮食的爱好。我厌倦了御膳房送来的膳食,唯独对木器还留有一丝好感。我命韶颜为我摆下七副木制碗筷。碗里不盛汤不装菜。我盘腿坐下,开始吃这些碗筷。我慢条斯理地吃着这些木器,渐渐高兴起来。为了增加口感,我会蘸点儿盐,或是糖,或是就着些许乳酪。大多时候,我欣赏木头原有的单纯味道。我一边吃着这些精雕细刻的木头,一边想,尽管,我不在意皇帝和珍嫔的越制之举,但也不该忘记皇后的职责。我应该给珍嫔一个小小的警告。我的想法正好与皇太后的想法不谋而合。过了两日,太后便真的给了珍嫔一个警告。在我看来,太后罚跪的做法并无不妥,而珍嫔因此晕厥倒是显出几分造作。后来,珍嫔竟小病一场,调养了好一阵子。

我在钟粹宫里想着这一切,想着这件事的前前后后,我确信,这是珍嫔应有的惩罚。尽管,珍嫔年纪轻,可如果责罚能令其幡然悔悟,做到安分守己,这个责罚便是恰当的。说到底,这也是为了皇上。我盘腿坐在西暖阁的明窗下,一边想,一边开始咀嚼一块檀香木饰件。我心情很好,檀香木在我的齿间软和可口,释放出丝丝蜜糖的甜味儿。食物带来的满足,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我依旧站在宫眷们身后,与太监宫女为伍,默默无闻,身处背景之中。

在宫里,我食欲不振,没有人也没有哪位太医能帮我,我得依靠自己。经过一两次婉转的举报后,我开始从教导皇帝的侍妾身上,领略到了满足食欲的妙处。所以,每当口中无味时,我便寻一件珍嫔的错事来为自己的餐桌助兴。这位珍嫔,如果我稍稍留意,便能寻出不少错事来。为什么她绝口不提凤辇被砸一事?这桩事着实丢人。为了安慰病愈的珍嫔,皇帝命内务府悄悄做了一乘凤辇,放在珍嫔回宫的途中。皇帝此举是为了警告我,我并不能因调教珍嫔而从他那里得到好处。但皇帝没有想到,这个警告于我而言又是多么愚蠢。令人惊奇的是,珍嫔也未能从凤辇上看出即将到来的责罚。珍嫔只当这是皇帝的赏赐,便乘凤辇回宫。珍嫔没有想到,八个人抬的大凤辇,岂是一个小小的嫔能坐的?想来,珍嫔此举是为了弥补我正在变淡的味觉。我立即闻到这次机会,我想,太后若遇见珍嫔乘八人凤辇回宫,将会如何处置呢?太后会立即让人动手砸了那乘凤辇。这是无疑的。事情果然便如我想的这样发生了。这也证明,我虽然在太后面前不受待见,却总能与太后心有灵犀。

为珍嫔抬凤辇的两个轿夫被杖毙而亡。这等于当面羞辱了珍嫔,又大力提醒了她。珍嫔眼睁睁看着凤辇被砸,轿夫当场毙命,的确受到很大的刺激。珍嫔在数月间一直惊恐万状,无法入眠。

当景仁宫的珍嫔因惊惧而无眠的时候,我却得到了几日难得的好睡眠。我并非有意报复珍嫔,我只是饥饿。御膳房送来的膳食,多半装在瓷碗里。木制的碗筷并不是寻常所用之物。而且,每件餐具都有编号,以防宫中偷窃之事。我不能享用太多。钟粹宫有许多摆放的木件,不打紧的,譬如笔筒、毛笔,各种器物下面垫着的木座,几只梳妆匣,几套梳子,这些都被我吃了,笨重的,譬如桌椅、床、榻、小几,也都是固定摆设,万不得已,是不能变更和损毁的。有一个月,我将炕上的一只香几吃掉了一块。吃掉的部分,第二天命人拿去内务府修好,再拿来。再吃掉一部分。这件事不能重复太多次。如果一只香几总来回来去地修,势必引来质疑。

为了排遣烦忧,我想到去东六宫不住人的宫殿里瞧瞧。我对字画不感兴趣,只想看看每座宫殿里所用的木材。我去了承乾宫。这座宫除了先帝爷的几个嫔和贵人住过,一直闲置着。虽是闲置,倒也时常有人打扫清理。正间内悬乾隆爷御题“德成柔顺”匾额。我从“德成柔顺”下走过。我从未留心着意,细细端详过这座大殿里我头顶的这些构建。这次,我有意看了看。我仰头看见的,是许多纵横交错的梁枋。梁枋上彩绘双凤,宽阔庄严。这让我感到羞惭。我想,堂堂一国之后,竟如窃贼般只顾吃掉几只碗筷,吃完后,还总担心内务府的记档与查询,这的确有些丢人。即是吃,索性不如从几个最大最正的梁枋开始。那几个梁枋,选材上十分讲究,多半远途运来,木头生长少则百年多则千年,又被小心切割,方方正正,成为栋梁。若吃,我为何不吃些方方正正的栋梁?只有这些栋梁之材才配得上我日益增长的胃口和母仪天下的品位。若只吃些精工雕刻的小件物品,不仅小家子气,也难免不引人瞩目。

自那日看见承乾宫里的木举架后,我便生出一份宏伟的信心。我不必小心翼翼、瞻前顾后为自己的饮食操心了。我应该放心大胆、心安理得、平心静气地吃,且要吃得符合礼仪规制。有这么许多大殿摆在我面前,我还担心什么呢?差不多,我是宫里最穷的皇后。当然,别的妃嫔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每个人都有敛财的法子,与其老是监视他人,不如小心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用度——除了应对饥饿,我的礼服常服吉服各种冠冕首饰都由内务府配置,何况太后也会送我衣服衣料,这些都不用过多思量和破费,唯独每日膳食,是我不得不应对的。从承乾宫出来,我心下大安,我想明白一件事,像我这样拥有不死之身的人,今后再不必为饥饿上心了。一座一座连绵不断的宫殿,不过是我的粮食和粮食的储备。

为了找一处合口的地方,我以东六宫为主,将每个大殿都尝了尝。

我随身带了把蒙古小刀。我会先尝一尝门。门是建筑中首先受到重视的地方,在选材上尤为精心。如果门的味道不好,那么由此而入的正殿、偏殿、后殿,从一开始便带着一丝咸涩的味道。这味道可能是由我的印象所致,但如果印象总挥之不去,便成了整座大殿的味道。所以门尤为重要。我先后尝了斋宫,奉先殿,成肃殿,宁寿宫,景阳宫,延禧宫,以及黄极殿。像斋宫这样的地方,我略略舔了舔宫门上的一点木屑,就知道不合口味。斋宫是咸的。也许正殿的梁柱口感不错,但既然咸的印象已经有了,我还是去别处为好。成肃殿是涩的,承乾宫我只吃了一点“德成柔顺”,便放过了。那里每天都有人往来清扫。景阳宫有一点腥味儿,而延禧宫则带着焦煳味儿。事实上,最合口味的是钟粹宫,可钟粹宫毕竟是我的寝宫,如果我吃的目标是梁枋,我便不该以自己的寝宫开头。总之尝到最后,我定下的目标是景福宫。景福宫是甜而微酸的,而且位置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