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盛唐的诗歌革新(第2/2页)

大雅久不作〔2〕,吾衰竟谁陈〔3〕?  王风委蔓草〔4〕,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5〕,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6〕

扬马激颓波〔7〕,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8〕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9〕

我志在删述〔10〕,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11〕。

诗意是说:歌颂王道圣明的雅诗久已不兴了。孔子那种感叹盛世衰落的心情向谁陈述呢?周朝的王政已经像委弃在荒草中一样衰微,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乱使各地荆棘丛生。诸侯之间龙争虎斗、相互吞并,战争一直延续到狂暴的秦朝。和平中正的歌声是多么微弱遥远,这时文坛上震响的只有《离骚》那样哀怨的歌吟。扬雄和司马相如这些汉代的辞赋家激扬起颓靡的末流,开创的华丽文风从此流荡后世。此后政治的盛衰虽然千变万化,但是诗歌应讴歌治世之音、反映王者教化的法则从战国以后就日益沦丧了。自从建安以来,诗歌愈趋绮丽,更不足珍贵。当今圣明之世恢复了上古的政治,像尧舜那样垂衣而治,推崇淳朴自然的风气。当代的才子们生逢盛世,乘着时运各展才能,一起像鲤鱼那样跃过龙门。诗歌创作文质兼备,相互辉映。众多的诗人像繁星般罗列在秋夜的天空。我的志向是像孔子删诗那样总结一代文化,使自己的光辉声名照耀千古。如果学习孔圣人真能有所建树,那么也要像孔子修订《春秋》一样,竭尽毕生的精力。这首诗把时代的兴衰和诗风的颂怨、文质相联系,指出从战国以来,文学中的哀怨、颓波和绮丽文风都是政治衰亡的反映,赞美了盛唐统治者扭转时风和文风的努力,以他心目中的理想政治为标准,肯定了元古文王之治在当代的复兴,表达了开元诗人欣逢盛明之世的自豪感、乘时而起的共同愿望,以及使“文质相炳焕”的歌声在当代复兴的责任感。

把歌颂盛明转化为歌颂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使之与建安气骨在精神上取得一致。大雅颂声和建安风骨相结合,便是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精神之所在。但是当李白看清了天宝年间政治愈趋黑暗的现实以后,他又继承陈子昂和张九龄的《感遇》诗传统,写下了《感遇》、《古风》、《拟古》、《感兴》、《寓言》等一系列咏怀组诗和大量乐府歌行,运用比兴抒写理想、抨击现实,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揭示出盛明气象下隐伏的社会危机,大大深化了开元诗歌风骨的内涵,这就将盛唐诗歌革新推向新的高潮。杜甫、元结等批判现实的诗歌也在同样的背景下汇入了这一高潮。他们发扬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的新题乐府诗,以“忧黎元”的主题深化了盛唐诗歌的浪漫精神。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还纠正了当时人在理论上只重建安气骨、否定初唐“四杰”的偏颇,在否定齐梁轻薄伪体的同时,又强调在艺术上学习齐梁清词丽句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分析六朝文风的标准。他和李白的理论和创作反映了盛唐诗歌革新的最高成就。因此概括盛唐诗歌革新的过程,可以说,它是由张说导向、以张九龄、王维为核心,由一批开元诗人共同完成,最后由李白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深化的。尽管天宝诗坛和开元诗坛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但开元时代那种蓬勃的朝气、爽朗的基调、无限的展望、天真的情感,在天宝时代李白、杜甫和岑参的诗里仍然得到集中的反映。从这一点来说,开元精神是盛唐气象的核心,也是盛唐时代性格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