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现你的心灵(第2/7页)

再来说“智者不惑”。漫天漫地我们存在多少迷惑、多少困惑,客观中又有多少诱惑?这个“惑”的元素也比过去更多。再来说“勇者无惧”。我们内心能不惧怕吗?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庞杂的、价值观出现断层的社会急剧转型的阶段,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安身立命吗?所以我们说认知自己并不是凭空的静态的认知,而是把自己放大到一个生活的坐标系中,在这个坐标系在这个时代之中看自己,越发觉得人很渺小,人被所有的忧、惑、惧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顶多做一个喜剧演员,脸上挂着职业的笑容,但是很难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孔子告诉我们简单的三个字:做一个仁者、智者、勇者。仁、智、勇三个字在这里到底是什么地位?仁、智、勇是人的主观,忧、惑、惧是世界的客观。当我们没有能力选择去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起码有能力选择改变自己,也就是说怎么样让你的内心更加强一点。那么什么是仁呢?学生曾经问过孔子:“老师,什么叫仁?”按说“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今天的学者解释起来长篇累牍、洋洋万言,但孔子的话太简单了,两个字:“爱人”。即善待他人、真心对他人好。学生问孔子什么叫智慧,孔子又说了两个字:“知人”。就是了解他人了解自己。这种了解实际上是最大的智慧。学生问如何去做,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也就是说每一个人自己都想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用树立自己的心去真心真意树立别人;“己欲达而达人”,每个人都想在生活中有所发达,用自己有所发达的心去让别人发达;“能近取譬”,就是从你身边最近的地方伸手去帮人。可谓“仁之方也”,这是实践仁义的方法。这句话听起来难懂吗?很简单吧,但是在今天我们真能做得到吗?我在大学里,我的学生每年都在换,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在金字塔的宝塔尖上:下面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中间是爸爸、妈妈,上面是一个小皇帝。这些孩子从智力上说是出众的,学业上是优秀的,因为他们可以考上全国的重点大学,但从人格成长上来讲有些就是缺失的,因为他已经不懂得去帮助他人、享受分享的快乐。因为从小的生活轨迹就是独享,他不知道什么是分享,所以有时候帮助别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快乐他没有体会。还记得二十年前我读到的一篇英文散文,是一个警察的工作日志。他说忙碌了一整天之后锁上屋门拔下钥匙向外走,刚要走的时候听到值班室内铃声大作,他毫不犹豫地开门冲进去,拿起电话来,里面有个女人非常着急地哭诉:“你快来我家,我的孩子出事了,不行了!”警察问清地址,二话没说开车就冲过去了。到她家之后看见一岁多的小男孩,喉咙里不知道吞了什么异物,脸色已经发青了。警察说他都没来得及带上孩子的妈妈,自己一手夹着孩子、一手握着方向盘直奔最近的医院。当时的天色已经是薄暮了,他抄最近的路,到了一条大路需要穿越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正在修路,路基已经挖下去一人深的大坑,再绕路已经来不及了,只能从这条路过去。这时他看见一个敦实的工段长,那个人看着他沉默了一会儿,什么都没说,然后对所有的工人说:“来,我们都跳下去!用我们的手托起一块木板,让这辆车从我们的头上开过去!”工人们纷纷跳到大坑里,大家举着木板,警察的车,硬生生地从这些汉子的头顶上开过去了。他冲到医院后,医生赶紧抢救。孩子得救了,医生说再晚几分钟孩子可能真就要出大事了。警察已经身心疲惫,把孩子送给那位母亲就回家了。第二天早晨,他一直在想他都没有感谢的那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当时一句话都没说就跳下去让他把车从他们头顶上开过去。第二天黄昏他又到了这里,看见那批人还在那里修路,他打听工段长说要谢谢他,他们说工段长在那边,他迎着工段长走过去,看见一个高大的男人站在夕阳中,他转过身向警察走过来的时候满面是泪,他握着警察的手,警察没有说话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他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儿子。”

这是我当时看过的一个很美的故事,也许大家会说有这样的巧合吗?人生的轮转真的会这样机缘巧合吗?你今天帮助了别人,明天好运就会垂临到你的头上吗?大家可能会说这样的故事只是一个小说而已,那么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英国、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19世纪,英格兰的一位议员在大雨滂沱中赶到苏格兰去演讲,他的车子在穿越苏格兰乡村时陷到泥里出不来,所有人都非常着急,议员也下去推车。一个小伙子看见很着急,跪着帮忙弄车,把自己家的牲口牵出来,在车轮下面垫木头,连拖带拽把车弄出来。弄出来之后小伙子已经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议员非常过意不去,要给小伙子一笔报酬,但小伙子坚决不要。议员让小伙子说一个人生的愿望,许诺一定帮他实现。小伙子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当一个医生。”议员说:“好吧,如果你考上大学,学费我来包。”小伙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秀,真的考上了最好的医学院,议员兑现诺言供他上学直到从医学院毕业。从此以后大家天各一方彼此没有什么消息。事情过去了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丘吉尔在摩洛哥得了严重的肺炎,生命垂危,大家到处去找能医治的药,最后发现两年前有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医生发明了一种新药。丘吉尔用了这种新药后奇迹般地好了。亚历山大·弗莱明就是当年苏格兰乡村的那个小伙子,而议员恰恰是丘吉尔的父亲。不是每个人帮助了他人,现世报马上就转到他的父亲、儿子、亲人身上,但每个人应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享受我们的生命力量。一个人就像太阳一样把温暖辐射出去照耀他人,举手之劳帮助他人,他内心的快乐是巨大的,也许不需要回报,但是久而久之地帮助他人,社会就形成一种习惯。我在欧洲发现每个不认识的异国人都在冲彼此微笑,过来脸色冷漠的人可能是我的同胞,我们不习惯在异地他乡看到中国人后很高兴地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而恰恰是异乡人在打招呼。大家可能有这种经历,在酒店坐电梯,有可能每个人都是冷冷的,但只要有一个人问“您到几层?”就会有人说到几层,然后说“到了”、“谢谢”。有的时候,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整个的风俗到一次电梯中的相遇,其实只需要一个人作为引子首先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