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二三九章(第2/3页)

签上写的都是诗词,第一签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签语为:得此签者,必得显位。

李玉华很满意的说,“这签多准啊。”她现在是皇子妃,可不是显位么。

第二签是: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签语为:得此签者,子孙繁茂。

李玉华蓦得一喜,连忙递给穆安之看,“怪道人说这白马寺的签最灵验不过,我第二个心愿就是想问一问子嗣。三哥你看,多吉利啊。”

穆安之笑,“果然吉利。”瞧着有些意思,拿来最后一签,越发玄妙,签文八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签语为:得此签者,必得大道。

卓御史好奇,“娘娘第三签问的是什么?”

李玉华高高兴兴的把签子揣袖子里,“问的是将来呗,看我跟三哥以后是不是顺顺利利的。”心下暗戳戳的想,可见跟三哥这道是没走错的。果然神明点拨,李玉华一高兴,吩咐梅典簿,“把给两家寺院的赏赐拿过来给两位大师。”

格外与嵩山少林寺的主持道,“少林寺离得远些,这次过来主要是为了赈灾,怕是没机会去,等以后有缘再去吧。这是殿下和我的一点心意,你们收下。以后有什么天灾,能像这次似的,能帮一把帮一把,也不枉咱们认识一场。”

两位主持谢过赏赐。

然后,继续参观古刹。

今日天气晴好,待到一处八角亭,亭边一株杏花开的格外热闹,远远的朱墙下一从迎春也极灿烂。大家伙便坐在亭子里说话,李玉华知道白马寺还收留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民,问如今寺中还有多少流民。

白马寺主持道,“原本约有两百多少,后来城中招工,许多人去了。有些老弱或是病的还留在寺中,也方便照料,约有五十几人。”

穆安之说,“这里的百姓不知有没有去官府登记过,若是没去的,还是去官府登记做一下记录,以后待水退了,官府安排他们回乡。若天气就此晴好,过上半月,就能回乡重整家业了。”

白马寺主持悲悯的念一声佛号,“殿下慈悲。”

穆安之对拜佛兴趣不大,他是个做实事的性子,“不知那些流民住在哪里,我想见见。”

白马寺主持未料到穆安之要见流民,有些为难,“先时也未做安排,殿下稍等,老衲令弟子请几位施主过来。”“不必了。这歇的也差不离,咱们过去瞅瞅。”

白马寺是洛阳城最大的寺庙,规格自不消说,寺产亦是丰厚。这些流民住的是外院客堂,屋舍齐整,也还干净。院中一棵冠盖亭亭的大梧桐树,虽是刚抽绿枝,也有几分清新。便在树下设了桌椅,主持请了几位积骨的老人家陪三殿下说话。

穆安之问了他们各自的年纪,家乡何处,同他们说了招工的事,几人也很欢喜,“家里小子们都去做工了,殿下仁德,非但管饭食,还有工钱。我们几个老家伙干不了什么,就剩下拖累孩子们了。”

“哪里的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在,主心骨儿就在。”穆安之温和安慰,把等涝灾过后送他们回乡的好消息告诉了这几位老人家。结果,原本挺欢喜的氛围立刻尴尬冷清下来,穆安之疑惑,“你们不想回乡么?陛下已免了河南两年赋税,你们回乡,也能重新过日子。”

有位老者道,“这是衙门对咱们老百姓的关心爱护,何况又是回乡,不瞒殿下,心里既欢喜又伤感。殿下,要是回乡,修堤坝的活儿便不能干了吗?”

穆安之道,“咱们慢慢说,你们怎么不愿回乡?是想留在城里挣钱?”

“这一场天灾,逼的人没了活路。要是去年春,老汉也是一村里正,家里吃喝不愁。可去岁冬就开始闹雪灾,乡里人省吃俭用,总算熬了下来。开春却是暴雨不止,家里房子淹了,吃食慢慢也就没了。青黄不接,县里财主有粮,粮食却是越来越贵,再贵也不能叫一家老小饿死,几十年的棺材底拿出去买粮,待家里钱财花用完了,就是卖地卖房。老汉一家十余口,路上夭折了两个小孙子两个小孙女,才到了洛阳城,有幸进了寺院,讨到一口吃食。如今回乡,两手空空,拿什么重整家业呢?老汉想着,赶上这城里招工,一月五百大钱,家里孩子们出去挣些活钱,回乡也能盖两间土坯房,若得财主老爷允准,再佃些田地来种,亦能有个活路。”

老人家说着苦涩一笑,“其实,二月逃荒,县里财主家也什么都没了。”

李玉华忍不住道,“要是县里财主都出来逃荒,你们整个县不都荒了么。”

“贵人说的正是。”老人答道。

要是全县都受灾荒了,这地的事反是好办。李玉华对穆安之挑挑眉毛,穆安之对老人家说,“你们的难处,我都知道了。放心,若是让你们回乡,必是都安排好的。眼下只管安下心来做工,也挣些活钱。”

在寺中用过斋饭,这白马寺很会办事,中午休息的屋子据说还是当年明圣皇后与仁宗皇帝住过的。

李玉华跟穆安之说,“三哥,这要是没主的地,何不重新发还百姓。”

“不见得没主。就像那老人家把地卖给县里财主换吃的,倘这县里财主出外逃命,一样会用钱财换粮食。说不得这地就在谁手上。”穆安之道,“这也不难查,县衙里应该还有卷宗存档。”“财主都逃命去了,县衙还在不在啊?”“富安县县衙在的。”

“这名儿取的,既不富也不安。”李玉华吐槽一句,给穆安之出主意,“这不抄了好些家资,里头必有大批田地,给没田的百姓发一些,也好让他们安心回乡。不然,老家啥都没有,就是送回去,他们也还是要出来的。”

“抄的东西都是朝廷的,不好私自处置。何况是发还百姓,我这不是康朝廷之慨么,卓御史就要反对。就算有这个心,也得先请旨。”穆安之熟谙律法,哪怕他是有临事决断之权的钦差,也不好直接把抄来的田地发还百姓。他这点官场智慧还是有的,细细解释给李玉华知道。

“我还有个主意。”李玉华主意可多了,“田与田也不一样,有些是仓田有职田学田,这三种田地说来都是朝廷的公田,跟民田是不一样的。那些抄来的田,何不就直接变为公田,也不用发还百姓。改还为租,叫他们按人头租种,每人五亩或是十亩,按田赋取租。你知道外头要是佃财主家的田租子有多贵么,六四都有,主人家拿六成,佃户拿四成。这样田依旧是朝廷的,他们租种,租子其实就是田赋,朝廷不少得税银,百姓也得实惠。两全其美吧?”

穆安之当真是震住了,的确是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见李玉华翘着下巴洋洋得意,穆安之给她倒盏茶,夸道,“难为你怎么想出来的这法子,倒真是个好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