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6章 来一场歌剧赞美我!(贺gaga825盟主)(第3/5页)

文晏导演作为第一个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华人导演,在这里受到的关注不会比季铭更少。

但国内的评论,就不遵守这个评价标准了。

《遇仙降》的首映,是国内的下午一点半开始,三点半不到结束的。所以当天晚上的六公主“中国电影报道”栏目就重磅介绍了这部电影,除了季铭刚才看到的那几个观众的采访片段,尤其安德里的之外,还有更多的引用和六台记者“成一”和“菲菲”给的评价。

“文晏导演,季铭领衔主演的艺术片《遇仙降》法国时间早晨7点30分在戛纳首映……本台记者采访了几位观众……我们注意到一些影视快讯……记者成一也观看了这场首映。”

成一着重说了季铭情绪外放式的表演方法:“……因为除了季铭和齐西之外,这部戏的其他小演员都是当地学生,只经过简单的培训,并没有专业演员的功底。所以跟小孩演戏总是很难的,尤其还是一部文艺片。那么整个戏看下来,尤其是李元和王小花这一对互为参照的人物之间的对手戏,一点也看不出尴尬,或者稚嫩来,非常天然的同时,又有很强的戏感,这应该就得益于季铭那种外放式的表演特点,他在通过释放自己的情绪,来引导或者说刺激着对手戏演员的表演,从而使对手戏非常的灵敏,有一种条件发射的自然而然的感觉。我认为季铭的表现是非常好的。”

菲菲则更为注重整体观影效果,最后也提了一点季铭的表演功力,感觉还是被震撼到。

显然,六台是把相对不那么正面的部分给剔除了,这也是一个通病,好的一定得都是好的,说两句坏放一块,那就不能接受。其实没什么大意思。

节目这一段的最后,还有徐铮、贾章柯接受采访,比较简短。

贾章柯说了他那套看法,什么中国电影新的路子之类的。

徐铮就比较平实了,很开心看到中国电影能在戛纳受到欢迎,也很开心季铭的表演能够得到认可,一路以来,看见季铭的进步和努力,非常为他感到欣慰。

至于影帝,大家都自动屏蔽了似的。

没人回答。

这问题容易得罪人啊。

连徐铮都不愿意掺和,更别说其他人了。

只有季铭自己,第三度被问到有没有信心拿影帝,答案还是一样的,期待有收获,不管是谁,都会很开心。

官方频道较为克制。

那微博上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了。

绝大多数人只关心一个问题——季铭有希望拿影帝么?

此前给出8.5分评价的影评人“黑暗骑士”,也不得不在无数的相关评论后,再发一条专门讨论影帝的问题。

“大家都很关心季铭能不能拿影帝,其实本身这就是一种肯定了。影帝和能拿影帝的一些高水平的表演,差距没有那么大的。那么戛纳电影节不同于很多电影奖项,会有一个提名演员名单,所有的入围竞赛片男演员都自动拥有竞争影帝的机会——但并不真的说所有这些男演员的表演,都是影帝级的。

这个一定要明白!!着重提示!

因为戛纳的选片很少会从表演的角度去考量,一定是电影的整体表现:主题的选择,对主题的表现方式,电影是否使用了创新的技术,有创新的理念,当然演员也是一部分。但这种遴选方式,就必然导致入选片子中的表演,不会都是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

那么此前《遇仙降》入围,有媒体说季铭成了戛纳准影帝,这当然也不算错,就是在懂行的人心里,多少有点可乐的意思,有点贴金。

但是现在我看了《遇仙降》的首映之后,对季铭的很多评价也已经出炉了,相信大家都已经看了不少。我们现在可以说,季铭在其中的表演,足堪去一争影帝的桂冠,甚至可以直白地说,比廖帆的可能性要大。之前《江湖儿女》的时候,我也说,廖帆的表演非常不错,但那是一部大女主戏,他的角色终归还是受限制,拿影帝的可能性不太大。

现在说季铭是戛纳准影帝,或者说献出了近乎于戛纳影帝级的表演,都不算特别夸张了。

但是呢,客观来说,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大。这个猜测,基于很多因素,比如他的表演有一部分很中国化的东西,就像科长说的,不一定能够让评委喜欢,第二个就是本届戛纳的氛围受MeToo运动影响,可能更愿意关注社会性强一点的,比如棒国的《燃烧》,关注青年阶层固化,比如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底层人物的一个精彩群像。相对来说,《遇仙降》可能不是那么有拿奖相。

至于场刊的评分,2.8分完全足够拿任何一个奖了,今年到现在分数都普遍比较高,其实都在一个水准上了,这个并不是什么落后的地方。场刊毕竟也只是几个媒体人自己评出来的,没有什么指标意义。

但不管怎么说吧,季铭贡献了一次绝对强悍的表演,足以给中国青年电影人定下新的标杆高度。”

另一位影评人,《青年电影手册》主编,成青松先生的评价就更为简短一点:“不管结果如何,季铭塑造的李元,都至少是今年以来,中国电影最好的角色之一,甚至有没有之一,都可以再探讨。而且即便他没有拿奖,凭借红毯上的惊人表现,一分多钟的官方直播,以及大量的外媒报导,他也捞到了足够多的关注,甚至今年没有比他更受关注的中国电影人了。所以,我认为未来他在欧洲有所收获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网友里头有一个很精辟的总结:“水平差不多到了两可之间,但时机还没到。”

然而即便如此,这些中外评价,普遍都给了季铭很大的肯定,也足以说明他的表现和实力了——季铭粉丝还是相当欢欣鼓舞的。因为一直以来,季铭有个天然短板。

他没有电影出来过!

话剧是有,话剧奖项也有,但毕竟是小众,说服力不是那么无懈可击。

常常她们被怼的很心虚的一句话——“实力派实力派,一天到晚实力派,玛德,连一部电影作品都没有的实力派,怎么不去申请个吉尼斯世界纪录啊。”

然而这种情况,就此告终。

光是陆港台,欧美亚这些权威媒体,重磅杂志的评价,就够拿出来砸人的了——粉丝早就开始着手翻译了,季铭这一波吸了不少留学生粉,全是外语人才,一篇一篇地翻译出来。季铭抖音艺术团和微博艺术团,都在连载了。今天是《晚邮报》,明天是《费加罗》,现在是《银幕》,等会又是《好莱坞报道者》,跟暴发户似的。

一些小鲜肉的,不为人知的小群里,总是出现这样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