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谢景到家的时候还不到八点,宁浩远还要回去补作业,他俩没在外逗留多久。

客厅的灯亮着,方婉舟坐在沙发上陪关欣看动画片。

电视墙对着门,红红绿绿的卡通人物,稚嫩的童音唱着片尾曲。

谢景家常驻的家政阿姨在收拾餐桌,听见动静,先听见她说:“小景回来了,吃晚饭了?”

“在外面吃过了。”

“我还给你留了饭呢,夜晚煮的皮蛋瘦肉粥,放在电饭煲里,还是热的。”阿姨换下已经满了的垃圾袋,麻利地套上一个新的,把垃圾袋提起来,“再吃……小景,你头发怎么了?”

那一头璀璨燃烧的小红毛,要不是在家里,阿姨都差点不敢认人。

谢景笑了笑,说道:“就稍微修了一下,没事。饭我不吃了。你先忙,我回房了。”

新染的头发不能见水,谢景小心翼翼地洗个澡,从卫生间里出来,视线刚好撞上坐在客厅沙发上的方婉舟。

电视墙旁边往里是一条走廊,卫生间就在走廊的尽头,刚好面对这电视对面的沙发。

方婉舟看见谢景出来,及时的收回惊讶与错愕,眉头轻轻地皱着,显得有点纠结。她其实很美,人如其名看起来非常温婉,柳眉杏眼,端坐在沙发上,像是一尊发着柔光的白玉雕像。皱着眉都是在普渡众生。

谢景长的有点像她,但是更眉眼更随父亲,英气。

这是谢景重生之后方婉舟第二次拿正眼看他了,很奇怪。

如果不是热脸贴了方婉舟七八年的冷屁股,谢景还以为是方婉舟在背后默默地关心他的。

怎么重生一下蝴蝶效应这么大,方婉舟都愿意正眼瞧谢景了。

谢景懒得和她纠缠,她对视了不到一秒,面无表情的转身准备回房。

“谢景。”方婉舟叫住了他。

谢景都快忘了方婉舟对他还有语言输出功能,错愕的回头,安静地等待方婉舟的后文。

大约五秒吧,谢景已经觉得够久了。客厅一片寂静,只有动画面幼稚的配音和关欣“咯咯”地笑声。

谢景耐心耗得差不多了,抬眼反问道:“有事吗?”他倒要看看方婉舟想干嘛。

方婉舟被呛了一下皱着眉,沉声缓缓道:“谁让你染头发?”

原来是这事,手还伸到空气头上了。

谢景嗤笑一声:“和你有关系吗?”说完不想再和方婉舟浪费时间,转身回房,关上了房门。

假期是所有时间里走的最快的,谢景还没在家里待两天就开学了。前一天晚上宁浩远还在群里吆喝语文要抄不完了,第二天就开学了。

谢景心里没什么感觉,开不开学都是一样的过。开学当天,谢景没心没肺地一觉睡到日上三竿,从窗帘里透过的光已经能把人的眼睛晃瞎了。

空调嗡嗡作响,谢景不着急起床,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了一会,习惯性拿起手机看消息。

关博又去出差了,人在外地,谢景开学他掺和不上,早上起来给谢景打了个电话想关心一下近况,谢景手机静音,还在睡觉,没听见。

关博再接再厉,给谢景发了条短信,嘱咐他注意安全。

谢景回了句谢谢,又打开微信,看到宁浩远在群里狂轰滥炸。

“六眼有病吧!八点就在教室里守着!想进班先交作业。”

“我去,本来想在班里再抄一会儿语文了。”

“算了,我就差语文没写了,看在我写那么多的份上,求六眼饶我一命。”

……

六眼儿是宁浩远的班主任,高三(三)班,就在谢景的隔壁,距离最顶尖的一班一步之遥,但是却是整个高三级部最难管的班级,和尖子班一班二班同一个待遇,让在同一个楼层重点关照,还能感受感受浓烈的学习氛围。但是一班二班之间隔了两个空教室,就像是隔了一条银河。

配的班主任就是个体育老师,长期室外奔波,特别喜欢带眼睛,人又近视,经常眼睛之上叠墨镜,人送外号“六眼儿”。

放在三班就是以毒攻毒,谢景听宁浩远怒斥过无数六眼儿的奇葩事,对早上八点守在教室收作业见怪不怪。

谢景:“六眼儿在班里你还能玩手机?”

阳城二中明令禁止不能携带一切电子产品。

宁浩远:“我溜出来了,反正上午也没课。你到了没有,我到你们门口把作业给你。”

谢景:“我还没起床。”

宁浩远:“!你太过分了,快点来学校,校门口新开了一家爆肚,我带你俩去尝尝。”

高三开学不换班,不换座,还都是上半年的样子。暑假过完了,仿佛一切无事发生,和上学期无缝对接,除了第二天就要开学测试。

谢景的暑假作业也被人拿走了,实在没什么要带的,背上一个空空的书包就走了。

谢景家和学校都在阳城新区,离的不远,打车十分钟,还是起步价。

阳城二中放假十分抠门,当别人都在伤心九月开学季的时候,二中已经开学一个多星期了。

虽然开学时间和别人不一样,也不妨碍二中门口堵车,出租车开过学校门口的红路灯就再也挤不进去了。车流人流排了五十米的长队,新生老生挤成一团。

二中有相当一部分住校生,家长带着学生,提溜着大包小包的东西,锅碗瓢盆,衣服被褥,活像在搬家。

校门口三车道的大马路都快没有下脚的地方了。

实在是二中的学生太多了。

阳城是个不大的地级市,整个市里一共有四所高中,一中,二中,六中和实验中学。就数二中的学生最多。

一般来说,越好的高中越难考,人越少。但是二中是个例外,它是阳城最好的高中,也是阳城最好上的高中,也是阳城人最多的高中。

只要钱到位了就行。

小道消息流传,是因为十几年前建校的钱还没有还上,补贴家用。

其实只是校舍面积大,能收纳的学生非常多。每年考生就那么一点,尖子生又被一中瓜分走了相当一部分,适当开放一点不要分数的名额,就当是赚外快了。

每当想起招生,二中领导都恨的牙痒痒。只要是招生话题,有二中必定离不了一中,双方你追我赶、缠缠绵绵了十几年。

一中和二中,又名东校和西校,老校和新校。最开始二中只是一中新建的一个校区,分了不少师资过去。后来分家了,每年招生都打的不可开交,每次大考小考月考模拟考期末考,都要攀比一番,关系十分紧张,连带着一中和二中的学生关系也互相瞧不上。

每一个成绩还差不多的初中生,在中考的时候,都要经历一次灵魂的拷问,到底选一中还是二中。师资差不多,一中管理好,二中硬件好。至于六中和实验中学,都差了这两个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