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批美国人在巴黎(第2/2页)

没读《美国人在巴黎》之前,我曾有疑问: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书,讲美国人在巴黎,是不是会有读者?是不是有文化价值?阅读之后,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应该是肯定的。

美国和法国一直是中国人比较关注的两个大国。一个是当今的经济、军事超级强国,一个则是老牌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一个是我们要学习并且想赶超的,一个则是我们常常拿来做比较和衡量的。

当今的美国相比于中国是比较先进的,然而,在19世纪,相比于法国,美国的落后则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前半叶比较明显。故而当时有那么多美国人到法国学习和游历,来取经和寻找榜样,所以才有了这一段“伟大的历程”。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医学。19世纪初期,法国的医学研究、教学和实践要大大先进于美国,因此美国留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是来学医的。而到了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医学就迎头赶了上来,国内的工作和研究条件明显改善,所以到巴黎留学的医科生也明显少了很多。

相比较20世纪最后20来年和本世纪十几年的中国人留学欧美的历史,当年美国人留法的历程确实可以提供一面镜子。19世纪的美国和当今的中国,同是比较落后的一方,应该向先进学什么,也是一目了然的。当年美国留学生与当今中国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是很有意思的讨论话题:美国留法学生对专业、对生活大多持积极态度,学习刻苦,生活简单,对故乡更是思念情切,拳拳报国之心明月可鉴;当然也有一些人耽于他乡优厚的生活条件,一心图谋在欧洲的发展和出名,这就不去说了。什么时候、什么国家都有那样的人嘛。

《美国人在巴黎》书中有一句话很是发人深省,再度游历法国的圣高登斯在信中告诉威尔·娄,回到巴黎是一段“美好的经历”,他发现了许多惊人的方面,尤其是,只是在这时候他才“发现我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人”[4]。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中国赴欧美的留学生的心声。

我是学法国文学的,20世纪80年代也曾留学法国,而且就是在巴黎待了4年多,在那里的左岸和右岸有过很多曲折的经历。归国后则在法国文学这方面做了很多的介绍、翻译、批评工作,算是小有成果吧。如今读到这本《美国人在巴黎》,自然会生出很多感叹,一言难尽。

而今天,我对麦卡洛这本《美国人在巴黎》的中译本所做的审阅和校改工作,则是又一个相关的小小成果。

这本书中有句话非常精彩,至少,它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愿把它摘录在此:

一百多年前,亨利·亚当斯的曾祖父约翰·亚当斯独自一人在巴黎的一张书桌旁写下了他生活的目的:

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就是为了让我的孩子们能自由地来研究数学和哲学。我的孩子们应当研究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历史、造船学、航海、商业和农业,目的是让他们的孩子们有权利研究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编织和陶瓷。[5]

这句话在亚当斯家族中流传了下来,成了一条家训。这其实也是我对我们的留学生的希望。

余中先

2013年6月28日

于北京蒲黄榆

【注释】

[1] 见本书第12页。

[2] 见本书第178页。

[3] 见本书第331页。

[4] 见本书431页。

[5] 见本书4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