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第2/2页)

写着写着,他的唇角不禁浮起一抹笑意,最后在捕捉到陆兄重新上楼来的细微脚步声后,心满意足地添上《与陆兄初至苏州》的标题,也不等笔墨痕干,就将纸给藏到书堆后头,再设法摊开一些。

他虽不知道缘由,可陆兄上回见着他所写的游记的标题时,的的确确露出了几分微妙的为难来。

可让他刻意隐去游记里最重要的人物,那也就完全变了味了。

朱说思来想去,唯有忍痛不请陆兄斧正自己文章,甚至藏起来,才较为合适。

陆辞不知朱说在自己下楼指点几句厨子的短暂功夫里,就又洋洋洒洒地来了一篇游记。

他领着一位小心翼翼地端着俩小碗葡奶糕的伙计,笑眯眯地上了楼来,理所当然地与朱说一起享用了这份颇为可口的宵夜。

等他们漱完口,供他们洗浴的热汤,恰在此时就被另外两位伙计抬进来了。

俩人各据一木桶,舒舒服服地泡在热汤里头,一边享受着淡淡的熏香气,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

朱说忍不住好奇道:“陆兄方才写的短信,是要送去孙家的么?”

陆辞诧异道:“我刚下楼这么久,纸就摆在上头放着,你既好奇,怎不自己去看一眼,倒要专程问我这么一句?”

朱说不好意思道:“未征询过陆兄同意,岂能妄觑私隐。”

倒惹得陆辞很是哑口无言了。

……这朱说,未免也太老实了吧!

陆辞无奈地瞟了一脸期盼的朱说一眼,答道:“你所料不差。但要有下回,你可千万得记住了,这些小事,实在不必特意问我意见。我既摊在了那桌上,就是随你看的,你非表现得这般拘谨,我都不知说什么好了。”

朱说虚心地点了点头,表示记下。

陆辞莞尔一笑:“具体的你自己一会儿看去。信不长,因为我说到底,只是要通知孙家两件事罢了。”

第一件,自然是他远道来了苏州,该安排个同辈人来接上一接才是。

作为独自前来探病的外孙,于情于理,他接下来都要住在孙家的。

第二件,则是暗示。

——他要让孙家误认为,自己不是一般的有钱。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1.民告官

之前在注释里提到过民风好讼,某县的百姓联合起来把一个不作为也不得民心的县丞赶下台的事。

再分享趣事两则,里头主人公很巧地还是同一个,为南宋一个文人(后来当了官),叫方回。

此人十分好色,某次寓居杭州旅舍,“与婢宣淫”,但床震的动静大了一些,结果“撼落壁土”,将邻居的壁土都震落了。那邻居也不客气,马上就将方大人告上法庭,“讼于官”。

后来他去严州做了知州,却为人贪鄙,喜欢给人的诗集作序,然后收点润笔。“市井小人求诗序者,酬以五钱,必欲得钞入怀,然后漫为数语。市井之人见其语草草,不乐,遂以序还,索钱,几至挥拳,此贪也。”

他毫无半点知州的架子,只要给区区五文前,就可请他写一篇序。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市井小人”对方大人的序不满意,居然敢掷回去,要方大人退钱,不退钱就揍他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2.上一章忘记注释的是,和很多电视剧演的不同,宋时民见官,臣见君,除非特殊场合,否则都是不用行跪礼的,而只用揖礼,更不需要跪着答话。因为宋时坐具已经非常流行高椅了,从椅子上滚下来跪下,带有比较大的屈辱意味……元明清时候的礼仪倒是在不断退步,发展到见到要跪,听也要跪,唉。

宋时民见官也不需要自称蚁民一类的卑称。(《宋:现代的拂晓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