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第2/2页)

阁门阶下站着六七名卫士,他们听到之后,便立刻齐声喊出登科士子的名字。

喊声洪亮如绕殿雷,还要重复喊个三四声,士人才应出列。

因此,根本不必担心站得远一些,就会错过自己的名字。

该来的肯定会来,不会来的,凑再前也不会有,何必费工夫去挤?难道因为站得靠前,名次也会靠前一些吗?

不存在的。

陆辞在用带毒的鸡汤成功劝说了友人们后,就带着一副随时要发心梗的模样的他们站在了人群最后,避开了人挤人的难受。

还不时与他们低声聊上几句,好分散一下他们注意力,也省得名还没唱,人就晕倒了。

柳七无疑是这四人里唯一一个有过类似经验的,却也是此时最无法理解小饕餮还能保持平心静气的人。

他上回体验过从开头的满怀踌躇,到中途的惴惴不安,再到结束时的伤心失望,这回哪怕对自己的发挥还算有几分信心,也在这似曾相识的场景中变得荡然无存了。

谁知会不会又重蹈覆辙呢?

犹记得那天,阶下卫士们念遍了那一百多号人,他满怀艳羡地望着身边一个个举子意气风发地走进殿去享受荣光,强自镇定,结果却等不到自己的名字的光景……

见柳七时而忧心忡忡,时而魂不守舍的模样,陆辞不禁挑了挑眉,忽道:“柳兄听题。”

柳七一愣。

不等柳七回过神来,陆辞已悠然念道:“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

柳七刚要条件发射地答上,一直竖着耳朵偷听的朱说已飞速抢答:“苟富贵,无相忘。”

陆辞很是欣慰地在朱说肩上拍拍:“还是朱弟自觉。不过对朱弟你,我倒是没担心过的。”

朱说不由笑了起来。

柳七这才明白过来,哭笑不得道:“摅羽莫不是天生缺了一脉,方不知紧张慌乱为何物?”

都站在崇政殿大门前,只等唱名了,所有人都紧张得满头大汗,双股战战,唯独陆辞还跟平日去踏青般的悠闲姿态,甚至有闲暇来揶揄他们。

滕宗谅也被陆辞的沉静感染,舒出一口气来,也调侃道:“真要算来,摅羽弟才是最有可能大富大贵的那位吧。”

朱说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陆辞莞尔一笑,正要接话,忽见殿门从内被徐然推开,行出不苟言笑的卫士七人,立于阶下。

显然,在这段于众人眼里显得无比漫长的等待后,传胪的准备工序已然完成。

而能在皇帝面前,被宰执亲口念出,再被这七人齐声高呼,得面赐及第的第一个名字,便是这期贡举的状元,举人中的天下第一。

那真是读书人这辈子最最荣耀的事,子孙后辈,都可凭此为豪。

除了陆辞还因觉得事不关己,而能保持淡然的微笑外,哪怕是再冷静自持的人,此刻都忍不住屏住了呼吸,瞪大了眼。

他们死死地盯着那有官家、有考官们所在的崇政殿室的方向,在心里无数次地念叨着,希望这个被第一个念出来的人,是自己是自己是自己——

在一片落针可闻的死寂中,殿内忽响起了一道声音,单单地喊出了一个名字。

但因离得太远,声音也不够大,连最前排的人都只听到几个模糊音节。

挤在最前排的那些举子正着急时,比他们离得近,也听得清清楚楚的那七名卫士,已昂首挺胸,以最洪亮的嗓门,将方才听得的名字呼喊了出来。

——“陆辞对策崇政殿,擢为第一,今魁天下,赐进士及第。”

作者有话要说:陆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注释:

1.唱名赐第的过程我这章和明日那章都会详写,就不在这里做注了。

若对文言文版的过程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卷一零

2.“傻呆”是王旦给寇准贴的标签。他对寇准是真的很维护了……

寇准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物。他在外郡任职,自己生日那天,建造巨大的喜棚,大宴宾客,所用的服饰奢侈不说,还出现了制度僭越。他得罪人太多,于是被他人告发。

真宗很不愉快,对王旦说:“寇准这厮事事都想仿效朕,这可以吗?”

王旦很安静,仿佛在听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缓缓答道:“寇准贤能是贤能,但对他的‘傻呆’你说有什么办法!”

一番话,说得真宗心意疙瘩全消,也说道:“对,这正是‘傻呆’而已。”

一场可能的大狱消弭于无形之中。

(《大宋帝国三百年7-真宗赵恒下》)

3.王旦虽然在反对真宗搞造神闹剧上没能坚持反对到底,但的确也尽力了。

要做一个大局,必须有中书支持,如果当朝宰辅不支持,那事是做不成的。真宗皇帝赵恒决定贿赂当朝宰辅王旦。他先派出王钦若去劝说王旦,王旦作沉吟状、犹疑状。真宗了解到情报后,找了一个机会,邀请王旦到内殿宴饮,席上,君臣谈笑甚欢。临别时,真宗赐给王旦一壶缄封的美酒,并对他说:

“此酒极佳,拿回去跟你家人一块享用吧。”

王旦拿回家,打开一看,里面是满壶的珠宝。

王旦应该有忖量,但这事比诏令还吓人。诏令可以驳回,不服从;但皇上贿赂你了,你怎么办?王旦,虽然是一代贤相,也很有“以天下为己任”之担当,大宋王朝那些优秀的宰辅都不缺这个品质,但他们也都同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弱点:对“名位”的贪恋。王夫之认为这是宋代大臣的通病。王旦也不例外。他思前想后,患得患失中,决定加入这个棋局,做一枚过河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从此以后,王旦对“神道设教”事不再持有异议。

(《大宋帝国三百年7-真宗赵恒下》)

4.关于阐述贡举重诗赋的弊端的各种观点,出自《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是欧阳修、范仲淹等人说过的话。

不过从提出观点到真正改革,花了好几十年,然后庆历四年新政废除后又打回原形,还是王安石变法之后才彻底把诗赋的地位弄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