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第2/2页)

官家自那日起,就一副失魂落魄、不愿理事的模样,将治蝗之事全部托付给了王旦,自己钻回寝殿去修仙去了。

现有这么个难能可贵的好消息,王旦即使能自己全盘做主,在做出决策后,索性还是进了趟宫,告予闷闷不乐的官家知晓。

赵恒果真是在短暂的难以置信后,龙颜大悦。

“陆辞,又是陆辞。”赵恒欢喜地抚了抚掌,着实抑制不住内心喜悦,在殿内踱了好几圈,才兴奋地握住拳,亲昵道:“怎么总是那小饕餮?”

王旦不疾不徐道:“得亏有他提前上报示警,亦在汾州及时采取了防蝗措施。不论如何,汾州一地的安危,是彻底保住了。”

“何止是汾州!”赵恒还在念念叨叨,好奇道:“他哪儿来的那么多鸭兵?”

王旦莞尔一笑:“这便说来话长了。”

他同样也存了这一疑惑,稍微探查了一下。

因汾州来的熏制鸭干,已随商旅被送到了汴京来,对这新冒出来的特产由头,倒也有吏人知晓。

王旦不过片刻,就得到了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答案。

——家家户户皆养鸭的缘由不是别的,全因大方又亲民的陆知州,额外好食鸭罢了。

听王旦微笑着说完,即使语气云淡风轻,也掩盖不住内容的十分逗趣。

赵恒结结实实地愣住了。

“哈哈哈哈!”

等回过神来后,他霎时笑得前仰后合,整个人就差打跌了。

内侍们吃了一惊,赶紧上前来,帮扶的帮扶,帮拍打脊背的拍打脊背。

这么多天来,陛下还是第一次笑得那么高兴呢……

“这小饕餮,好吃好啊。”等缓过一口气来后,赵恒面上还挂着满满的笑意:“要不是陆辞好吃,得遭大殃,可不只是汾州一地了。

先是荣王府大火里救下了无数无价之宝的古籍,又是提前预警了蝗灾,现在还运气好地因‘好吃鸭’之事、惹得全州城都跟着蓄养家禽,现就巧合地在蝗灾中立下大功了。

“这么说来,还是得亏相公你当日坚持,要将他派到地方上去。”赵恒感叹道:“他可真是朕的大福星啊。”

说着说着,赵恒又忍不住笑了起来:“谁能想到,这最大的抗蝗功臣,会是一群鸭子?”

王旦面上微笑附和,心里头,却根本不认为这是巧合。

纵观陆辞过往的表现,评一个‘谋定而后动’,是半点不夸张的。

纵使好些吃食,但也无伤大雅,更是从不越雷池半步。

绝无可能是会为一己口腹之欲,就发动别人养鸭的荒唐知州。

话虽如此,王旦却并不打算开口澄清这点。

——满招损,谦受益。

让别人觉得陆辞只是单纯的运气好,比让人认为他智高,说不定要稳妥一些。

再三斟酌后,王旦终归是选择了缄默。

反正等蝗灾过后,论功行赏时,是不会因陆辞是有意谋划,还是无心栽柳而产生差异的。

随着朝廷令下,汾州的鸭子大军被悉数‘征’走,要另外开辟战场,对战别处的蝗群了。

主人家因得到了很是丰厚的银钱做补偿,也是一千一万个愿意。甚至不少人因尝到甜头,当天就把这钱全换成了鸭苗,想着稍微喂大一些,就又送去‘充’军。

就不知等到那时,还有没有那么多蝗虫当免费饲料,可供越发壮大的鸭军吃了。

从结果上看,可谓皆大欢喜。

鸭子被朝廷调走之前,汾州附近的蝗灾警报,就已被解除了。

陆辞确定已保住了自己这宝贝的一亩三分地后,不由松出一口大气来,心情大快。

等处理完善后的事务后,陆辞趁着休沐这天,决定去一趟官学。

此行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好好奖励一下,捉来野鸭这一契机,才让他顺藤摸瓜,从而察觉蝗虫卵的狄小福星了。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关于鸭子灭蝗的相关信息,都出自人民网2000年发布的“新疆:10万鸭子灭蝗虫”的新(旧)闻。

摘录部分如下

牧人马永刚带着他的5000只鸭子受邀转战在乌鲁木齐东山区芦草沟乡的2万多亩草场,以每天200亩的速度推进。现在已有1.5万亩草原得到解救,重现旺盛生机,而在鸭子到来以前,这里每平方米的草地上有400只以上的蝗虫。

草场上,鸭掌踏过之处,蝗虫纷纷跳起来,鸭子用它弹簧般灵活的脖颈在空中啄食,犹如探囊取物。马永刚说:“一只鸭子一口气能吃100多只蝗虫。”“鸭子每天进餐两次,早上四五点钟,天刚露明,鸭子们就自己出去吃蝗虫了,八九点钟后,就到附近的小河沟里喝水、休息。下午七点再出去,九点多钟太阳落山时,又回来露营。”以前放羊的马永刚第一次在草原上牧鸭,“鸭子太自觉了,我几乎就不用费心,它们出去、回来全是分成四到五个纵队,每个队中鸭子一个跟着一个,真的像训练有素的部队,我的事情就是用拖拉机把它们运到较远的地方,开辟新的战场。”

这里的农技站站长董文胜说:“乡里放弃了原本用化学喷洒剂灭蝗的办法,因为这会对草场生态造成污染。鸭子消化快,一面消灭蝗虫,一面又给草场施了一遍肥。”

马永刚也同样有一举两得的收获,既帮助灭了蝗虫,又“省了喂鸭的饲料钱”,“两元钱买的鸭苗,吃上两个月的蝗虫,就能上市了,一只卖个10元不成问题”,马永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