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第2/2页)

赵祯对此自然不可能一无所知,之所以说出来,也不是因抱着渺茫希望,而是在爹爹面前,不愿扯谎而已。

听得这句调侃后,他只平平静静地点了点头,接下来,就再没开过口了。

对着这么一个不问就不出声儿的闷葫芦,赵恒虽难得地怀抱着满腔父爱,也难再一人唱完这出独角戏。

便在敲定次辅人选为李迪,打好明日早朝上的商量后,摆了摆手,让惦记着资善堂的赵祯回去了。

他之所以这般做,绝非多此一举,而是真心实意地在为赵祯的未来班底铺路。

即便人选还是皇帝敲定的,但在切实任命前,赵恒却打算让赵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亲口说出来,再装作是拍板确定的。

如此一来,得到提拔的李迪,才会对赏识他的太子殿下充满感恩,忠心耿耿。

赵祯回去路上,都是心事重重的模样。

他十分聪颖,心思又很是敏感,哪儿会瞧不出他爹爹是铁了心要将军国大事,真都交由他来监看了?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偏偏他对政务是纸上谈兵,能认得出的朝中官员,更是只有可怜巴巴的十来位。

赵祯心地柔善,生不出对爹爹行事这般儿戏的埋怨,却是止不住的唉声叹气。

恍然间,仿佛连步子都迈得沉甸甸的了。

陆辞见赵祯在听讲时,难得地没精打采,即使屡经提醒,也还是强打精神的神态,心里隐约就有了猜测。

然猜测归猜测,陆辞清楚这事多半涉及机密,太子也许愿意说,但自己却不可因受对方亲近,就肆意探听的。

赵祯则因未能推荐成功,而感到些微愧疚,亦不好意思主动同陆辞说起,只沉默地听完了今日的课。

等目送陆辞离开后,赵祯猛然间才想起什么,忍不住懊恼地一拍自己脑门,直将身边的小侍结结实实地吓了一跳。

他不日就要代父监国,这么一来,他听经讲学的时间,自然也会锐减。

而太傅的课,显然是不会被断掉的。届时将被免除的,多半会是在别人眼中、只起辅助旁佐之效的太子左谕德的讲经了。

听陆左谕德给自己讲学的时间分明已所剩无几,他却因心情低落,还白白浪费了方才那几个时辰!

赵祯越想越觉气闷后悔,然而无可奈何,唯有长叹一声,恹恹地继续抄写文章了。

三天之后,翰林学士杨亿便得到皇帝下达的正式诏令,让他起草一份委任太子监国的诏书。

这回,可不是经他信任的老朋友寇准之口,而切切实实是皇帝亲笔所批示的旨意了。

杨亿勉强克制住万分激动的心情,提起笔来,将已斟酌过无数次用词的腹稿悉数写于纸上……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1.皇室成员都对皇子以‘哥’相称,前面的数字代表排行来区分。比如赵构是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佶就称赵构为九哥。并且哥哥称呼弟弟,也是排行+哥,而不是排行+弟(《假装生活在宋朝》)

2.李迪的上位是史实,不过当时寇准已经被罢了

八月八日,李迪当上了首相,而且是太子亲自选的。

当时赵恒勉强支撑病体,召集大臣议事,当众要求李迪上任,可李迪不干。这时才十一虚岁的太子突然走了出来,向父亲行礼:“多谢父皇,让李宾客做宰相。”李迪,本就是太子宾客,与未来的皇帝朝夕相处。

赵恒微微一笑:“太子都这样说了,李相,你还要推辞吗?”

李迪就此上任。可这让丁谓等人大失所望 《如果这是宋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