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第2/2页)

而要说到军旅中,他最熟悉的人……

陆辞不假思索就敲定了等回去之后,就跟那位颇好说话的齐郎将说说,看能否得其推荐,找个合适人选。

对于陆公祖的这些想法,狄青自是无从得知。

他光是应付陆辞给他安排的严密课表,以及接连不断的大小考试,就已紧张兮兮,疲惫不堪了。

陆辞是适应了这样的复习强度,又因狄青擅长掩饰自己的疲累,因此起初还未察觉。

直到有次半夜他忽然醒了,心血来潮地坐起身来,检查睡在隔壁床上的狄青有没有踢开被子时,听到狄青在睡梦中都眉头紧锁、还断断续续地背诵《论语》,不由失笑,之后就减缓了节奏了。

而对狄青而言,除却考试令他头皮紧绷,唯恐成绩太差,叫公祖失望外,这种由公祖向他单独辅导课业、不时能得微笑褒奖的神仙日子,他又忍不住感觉甜滋滋的。

——真恨不得船行慢一些,日子再长一些啊。

这样的希望,自然落空了。

五日之后,并未再遇上艰险阻隔的船只,畅通无阻地来到了密州港口。

在船员们有条不紊地卸下货物时,陆辞也不忙下船,而是领着狄青来到甲板上,感叹道:“一晃三年,这里变化还真不小。”

从船上往下俯瞰,万户鳞栉,市声襍沓,车水马龙,人潮似海。

比他印象中的密州,可要繁荣热闹上许多。

这天日光暖和,无风无雪,陆辞仗着身上穿了厚厚的衣袍,带着被他也裹成一只粽子似的狄青,舒舒服服地在船头晒着太阳,往下看风景。

白日里总喜欢懒洋洋地窝在各处打瞌睡的小梨花,也好奇地爬上爬下,往外张望。

陆辞倒无一般离乡旧了的游子常有的‘近乡情怯’的情愫,加上乍一看来,这密州港虽是大变样了,但仔细观察后,随着记忆被逐一唤起,他所熟悉的一些店铺,也大多还在。

只是,当陆辞的目光落在其中一些招牌醒目的店铺上时,不受抑制地滞了一滞。

三元澡堂、三元包子铺、三元书坊、三元布铺、甚至还有三元街……

那都是些什么鬼?

陆辞唇角原本噙着的笑意,很快就消失得干干净净了。

赶在狄青察觉之前,他勉强压下了立马调头走人的冲动,淡定自若地将视线移开,又若无其事地起了身,握住狄青一手,平稳道:“货已卸得差不多了,我们也下去罢。”

狄青眨了眨眼,很是贴心地假装没看到那一大堆醒目的‘三元’招牌,乖巧点头。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今天的都来自《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下》第十四章 宋朝武举制度):

1.宋时武举再开,真宗朝并未实现,而是在仁宗天圣七年才成。

然而才开20年,就又废除了。主要原因是,跟文举相比,武举的考试难度较低,对原本主习文者而言,自然要简单许多,容易考中,就被当做当官的捷径了。许多士子在贡举落榜后,转看兵书,权习弓马,报考武举,以求侥幸一第,或者干脆请人代考。而这样的人,在考中之后,也多会放弃武学,靠锁试转文资,并且回头再看兵书、戎器时,甚至会引以为耻。

于是靠钻这空子,武举出身的人锁试换文资的话,升迁极快,就成了许多士人眼中升官的一条捷径了,而根本起不到选拔文武双全的武人的效果。

2.靠荫补能得到的最高武阶官,是东头供奉官,阶次为第45,为从八品,最差也是三班借职,第52阶的从九品;靠武举能得授的最高武阶官,则只有三班奉职,只比荫补里最差的三班借职高1阶,为第51阶,第二第三的授官更低,靠后一些的,甚至连官阶都没有,全是无品也不入流的武散官。

举个最鲜明的对比:欧阳修为文举省元,当他官拜参知政事(副相)的时候,跟他同期的武状元张建侯只是个在52阶武阶官中位列第39阶的洛苑副使。

3.武举人必须具备一定资格的官员的奏举,才可以应举。而且保奏的官员,都有一定的资格限制,保官只包括:中央进军的将官和各地驻军的统兵官;谏官和御史;省府推、判官、府界提点朝臣、使臣,诸路州府官,此外还有高级武官如正任,横行使,副使,每人可以奏举一名武举人。

4.武举分为比试、解、省和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