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第2/2页)

此时此刻的陆辞,自然不知道自己这些年来,一来为免小皇帝为难、二来是有心将手头要事亲自做完的做法,叫官家都快憋疯了。

他正深情地握着王韶的手,一脸叫滕宗谅牙酸的依依不舍。

在他屡屡举荐下,于边关建设、军略配合、筹措物资方面,具都才干卓越的王韶引起了庙堂的注意,在小皇帝的大力推动,以李迪为首的宰辅的支持下,王韶被调去渭州,成为原渭州州城、现越发荒废的古渭寨的长官。

此官职的任命,可谓石破天惊——以王韶那十分有限的资历,仅靠陆辞呈上的奏章中所陈述出其功绩和发挥的各种作用,就真能肩负起协助镇守渭州一带防线的曹玮将军,再要单独整顿出可供统领一军的的重任吗?

要不是所谓的古渭寨,此时只是荒芜和混乱一片,全得靠王韶白手起家,不然朝堂绝对要闹翻天了:前有陆辞,后来王韶,简直是视资历于无物!

陆辞难掩可惜道:“我虽知就此一别,便是雄鹰飞腾之始,然少了一知心知底的左臂右膀,我心里也着实难过,真是舍不得放人啊!”

他固然不愿意暴殄天物,让明珠暗藏,但从此身边少个得力助手,为此难过,可不也是人之常情么!

王韶被夸得满脸泛红,简直要无地自容了,赶忙摆手:“陆节度过誉了,下官当不得,真当不得。”

陆辞又盯着他叹了几口气,终究没说出更让王韶窘迫的话来,而是语重心长地最后叮嘱道:“万事切记厚积薄发。虽说能者多劳,但你务必先保全自身,才可为民谋福祉。”

王韶心里一暖,冲陆辞心甘情愿地深深一揖:“……陆秦州赏识、提拔之恩,下官没齿难忘。只望不负所望,有日重逢,再在陆秦州指派下冲锋陷阵了。”

“是么?”陆辞莞尔一笑:“我倒更愿早日见你与我并驾齐驱,开疆扩土。”

听到心心念念的‘开疆扩土’一词,王韶心绪不禁激荡,面上虽还矜持着,嘴上已不再推辞了:“陆公所言,亦为我愿。”

陆辞心情复杂:“……”

虽说以他目前这节度使的头衔,被尊称句‘公’,绝对也当得起……

但冷不防地被这么一叫,怎么就感觉跟莫名老了三十岁似的?

亲自送走调职渭州的王韶后,陆辞回到官衙,重新翻看起将被增派至秦州辅佐他的新官吏来。

遗憾的是,粗略一扫后,发现竟没一个眼熟的。

“若是朱弟也来就好了。”

陆辞惋惜道:“他往日所陈军略,不乏出彩可行之处,若此埋没,实在可惜。”

话刚说完,他越发感到怦然心动。

唯一让他有所顾忌的,便是范仲淹好不容易考入清贵馆职,且以当今官家爱才的做派,按部就班地晋升,决计是最为稳妥的。

毕竟柳朱二人不似滕宗谅这般,因只是同进士出身,本身就注定要在地方上轮转……否则陆辞倒不介意厚着脸皮,向朝堂设法讨一两个小官来协助,却不愿意会因此妨碍了友人的前程。

历史上的范仲淹,的确是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而青史留名的名相。

但他所认识的,却是自微萍时便相识、有血有肉的朱弟,而不是那位经心智成熟、经多年宦海沉浮、千锤百炼出的范仲淹。

陆辞是绝计不愿,靠着史书得来的那一星半点的了解,就先入为主地断定人的志向,从而妄自决定人的命运的。

“简单得很。”滕宗谅听完他的顾虑,不由挑眉,径直道:“你去亲自试探朱弟,看他意愿如何再行事,不就两全其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