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第2/2页)

要是百姓住宅,费这么大功夫都挖不出水,当然不如作罢,哪怕从挑夫处购置从城外河里挑来的生活用水,都比这要省事省力又省钱的多。

但这作为他的首回军事行动,是只能成、不能败的。

种世衡始终坚信,只要再往下挖,最终一定能够出水。

只是这根弦一直紧绷着,于士气战力都极为不利。

种世衡当天下令,让士兵们停下手头作业,全进营房休息一天,先养足精神。

而他自己却未闲着,而是领着一小队人马,四处寻访居于附近的零散村落,召集其中青壮了。

到夜幕笼罩,他回归这所已有模有样、具备一定抵御外敌能力的城池时,身后竟已跟了八百多名临时征集来的羌族民夫。

这些羌人,纯粹是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种世衡所‘诱’,成了重赏之下的勇夫。

显然,在这最艰难的时刻,为早日看见那一缕曙光,种世衡是真正豁出去了——毕竟与他的身家性命相比,身外那些黄白之物,当然是无关紧要的。

种家好歹出过一位靠哄骗先帝、欺瞒世人而谋得大笔财富的‘隐士’叔父种放,作为种家最出息的小辈,种世衡手头历来颇为阔绰,更能轻易摆出一副财大气粗的纨绔派头。

他靠一嘴才学来不久的破羌话,把这些没念过书、好骗的很的老实民夫全拐来后,倒也未曾失言,甚至一视同仁,为了激励士气,对已是情绪低落的将士们许下同样的承诺。

——接着挖。不管见不见水,只要每挖出一畚箕的碎石,都赏一百钱!

哪怕在寸土寸金的汴京里,一百钱的进项,都足够一户贫民应付一天的开销了,更何况是在这相对穷苦得多的延州,绝对称得上是令人心动的重赏。

若肯使出全力,每人每天至少能砸出三畚箕的碎石,那可不就能有三百钱了么!

所有人听了种世衡的话后,都双目放光,激动不已。

对于这位将军会否说话不算数、事后赖账这点,他们可没担心过——没听种将军都说了,背后为他做担保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名扬天下、连这荒边羌寨都听过名姓的陆辞相公么!

陆相公向来以信服人,又如何会言而无信?

再坚硬的岩石,也敌不过人们求财的强烈心愿。

随着那代表金钱的一担担碎石被人们争先恐后地抬出,隐匿于重重岩石下的泉水,终于在三日之后,初次从地底喷涌出来。

正挖得起劲、却猝不及防下被飞迸的清流溅了一脸,那羌人不由发起了愣。

而一直在上头监看的种世衡,则是最先反应过来的那个人。

他瞬间丢了这些天硬装出来的沉着冷静,当场像疯子一般又蹦又跳。

——他娘的,这水终于被挖出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几天后,收到天价账单的陆辞:“……”

注释:

(出自《如果这是宋史3》)

……种世衡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战略要冲,还有延州一带防御松散的现状,他上书朝廷,要建这个城,但难度太大了,不是单纯的施工问题,而是要一边施工一边打仗的问题。西夏人也早就盯着这里呢。于是谁提出来谁去做,种世衡被派往宽州废城,负责把这个超级军寨建立起来。

种世衡一边修一边打仗,城墙终于都砌出来了,营房也都盖好,可问题却由两个变成了三个。请问――这地方如此重要,为什么现在荒废了呢?

缺水,在城里找遍了水源都没有,城外边虽然就有延水河,但那是死地。枯城无水,城外有河,一旦敌人截断水源,满城人不战自乱。唯一的办法就是打井,但是一直往下挖,直到150尺之后……挖到了岩石。这下子整个营地集体绝望,这活儿没法再干了。可种世衡开始翻腰包,这不是民房建筑,这是军事行动,无论如何必须挖出水来。

每砸出一畚箕的碎石,我赏一百钱。重赏之下,一担担的碎石被提出深坑,泉水终于涌了出来。“青涧城”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用来纪念这可贵的水源。

超级军寨终于抢在战争暴发之前建了起来,它的意义深远,不止在战斗本身,或者战略威慑,稍微把眼光向四周看一下,别太远,只 在近处就会了解它独一无二的奇妙性。它的左下方是金明寨,那是整个延州区域汉人兵力最强的据点,只要产生呼应,就会形成一道防守链条;

左上方是一连串的羌族部落,那是汉人对付西夏人的最有力的武器,以夷制夷,百试百灵,这时离得近些,才能更深层次的搞好关系,种世衡早就把他们列入了自己嫡系的名单。历史也证明,他真的成功了。

可这些都是细节,把目光再放高放远,就会发现一个让世代中国人都无奈的事实。

国土实在是太大了,边境线实在是太长了,只要敌人想入侵,那么千万里之间可以任意挑选。金明寨、青涧城等等等等,都只是威慑,在防守任务上,注意是彻底的防守,只有封锁了整个疆土的长城可以做到这一点,可那在宋朝是个近于妄想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