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语(第3/4页)

由世俗当局和教会当局搜集起来控告泽农的罪状,以及与这场诉讼相关的法律上的细节,我们借用的是十六世纪后半叶和十七世纪初的五六桩著名或无名的案件,加以适当的改动,尤其是康帕内拉最早的几场诉讼,其中既有属于世俗问题的指控,也有渎神和异端的罪名。泽农的案子从头到尾都是虚构的,由于检察官勒·科克与布鲁日主教之间潜在的冲突,这个案子变得旷日持久和错综复杂;考虑到菲利普二世统治时期,佛兰德斯的城市对新设置的主教拥有的行政特权极为反感,他们之间的冲突虽然是虚构的,然而合情合理。神学家希罗尼姆斯·凡·帕尔梅特嘲讽地提出要将泽农送去探索无限世界,实际上,这是德国反改革运动的领头人加斯珀·肖普(Gaspar Schopp)在执行乔达诺·布鲁诺的死刑时所说的话;同样,还是这位肖普,开玩笑地提议让囚犯(这一次指的是康帕内拉)乘坐自己发明的飞行轰炸机去跟异端作战。最后几章中提到的布鲁日特有的刑罚,比如泽农向康帕努斯议事司铎描述的酷刑就发生在1521年,罪行原因不详,另外,杀婴罪应判处火刑,证实犯有法律所禁止的风化罪的犯人要在城外被烧死,这些细节大部分取自马尔科姆·莱茨(Malcolm Letts)的著作Bruges and Its Past,这本书关于布鲁日司法档案方面的材料尤其丰富。封斋前星期二的情节,是根据此前差不多一百年发生在这个城市的一件事来想象的,即处死马克西米利安皇帝的议员。在法庭上打瞌睡后醒来,以为死刑已经宣判的法官,这个情节几乎原封不动地套用了当时流传的一则轶闻,当事人是“血腥法庭”的法官雅克·赫塞尔(Jacques Hessele)。

然而,我们也对某些历史事件略微作了改动,以便将它们纳入这部小说的背景。龙德莱博士对小小年纪就死去的儿子进行尸体解剖一事在时间上提前了,而且我们将这个儿子描写为接近成人的年纪,为的是让他成为“一部人体机器的好样本”引起泽农的沉思。事实上,龙德莱很早就以解剖方面的研究著称(他还解剖过自己的岳母),他只比我们虚构的这位学生略微年长。古斯塔夫·瓦萨经常住在乌普萨拉和瓦斯泰纳的城堡里,但是小说中安排他前往这些行宫的日期并提到国王亲临1558年秋天的一次朝会,主要是为了大致勾勒一下这位君王的行踪以及他繁重的国务。

“海上叫花子”的首领们最早进行活动的日期是真实的,但是这些支持者的战绩和威望也许被稍稍提前了。埃格蒙特伯爵的“看门人”的故事糅合了下述事实:被处死的是埃格蒙特的部下让·德·博萨尔·德·阿尔芒蒂耶尔(Jean de Beausart d'Armentières),遭受骇人听闻的酷刑的是拿骚伯爵的看门人皮埃尔·科尔(Pierre Col),他的确拒绝出让一幅博斯的油画,但不是如小说中方济各会修道院院长所说的那样,是给阿尔巴公爵,而是给西班牙军队的司法长官和高级教士胡安·波雷阿(Juan Boléa);我们知道国王对博斯作品颇感兴趣,于是设想这幅画将进入他的收藏,这一细节虽属虚构,然而在我看来至少不是空穴来风。德·巴滕堡先生和他随从们未能成功逃亡,后来在维尔福德被处决,这些情节在时间上略有紧缩。苏莱曼大帝统治时期,发生在奥斯曼帝国的宫廷阴谋的时间也有所改动。此外还有两三处,人物对话表现出的思想状态让小说在某些细节上明显有失准确。二十岁的泽农在路上,称他要前去的西班牙是阿维森纳的国度,因为阿拉伯的哲学和医学一向是通过西班牙传入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泽农并不在意这位公元十世纪的伟人出生在布哈拉,卒于伊斯法罕。尼古拉·德·库萨在很长时间里,即便不是直到最后的话,对胡斯派异端的态度要比布鲁日主教所说的宽容得多,然而后者在与泽农讨论的时候,多多少少有意识地拉拢这位十五世纪主张基督教全体教会合一的高级教士,以便让他更符合反改革运动不那么宽容的观点。

从某些角度看来,我们在一个日期上所作的改动比较明显,那就是根特的一批奥古斯都会修士和布鲁日的几个方济各会修士因风化罪遭到起诉的日期,最终有十三名根特修士和两名布鲁日修士被处死。这两起诉讼发生在1578年,比我在小说中安排它们发生的时间晚了十年,人们认为反对修道院秩序的人那时已经被西班牙统治者收买了,他们在这两个城市一度短暂地处于上风。我将这两桩案子的年代提前,是为了让第二桩风波成为泽农遇到的灾难的起因之一,地方政治的背景自不相同,但是一样阴沉。我试图描绘的,一方面是教会反对派褊狭的愤怒,另一方面是教会当局的担心,后者害怕显得是在遮掩一桩丑闻,两者结合在一起同样导致了司法上的残忍行径。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指控必然是诽谤性的。帕托洛梅·康帕努斯关于皮埃尔·德·哈梅尔自杀的思考是我杜撰的,这个犯人自杀的情形与我在书中描述的一样,但是发生在根特,他属于根特而不是布鲁日的那帮修士:这种自主的死亡在当时极为罕见,基督教道德观将其视为几乎不可原谅的弥天大罪,这一行为甚至让人认为,犯人在违背这一律令之前必定也触犯过其他律令。除了真实的皮埃尔·德·哈梅尔,我将布鲁日那群修士减少为七人,他们全都是虚构的,西普里安迷上的德·洛斯小姐也是想象的。我们假设这些所谓“天使”与已经灭绝的异端残余之间有联系,这种联系为泽农所猜测,法官们也试图加以追踪,这些异端被人遗忘将近一百年了,诸如亚当派信徒或者圣灵会的修士和修女们被怀疑有类似聚众淫乱行为,某些学者认为在博斯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但这种看法也许过于刻板。小说中提到他们只是为了呈现在十六世纪严苛的思想统治之下,古老的耽于肉欲的异端始终暗流汹涌,这一时期的另一些案子中隐约可见此类蛛丝马迹。此外,我们还会注意到,弗洛里安修士出于嘲弄而送给泽农的图画,不是别的,正是哲罗姆·博斯的《尘世极乐园》中两三组人物差不多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这幅作品如今在普拉多博物馆,它出现在菲利普二世收藏的艺术品目录中,标题是:“一幅世界多样性的图画”。


  1. ✑1934年出版的集子里第一篇作品的题目,跟同一集子里另外两篇小说的题目一样,不应该让这三篇作品显得是在刻意模仿三位画家,事实并非如此。之所以选择“仿丢勒”这个题目是因为那幅著名的版画《忧郁》,画中一个阴郁的人物——也许是人类的守护神——坐在一堆工具中间苦闷地沉思。然而一位实实在在的读者向我指出,泽农的故事发生在佛兰德斯而不是德国。今天看来,这个意见比过去更加真实,因为当年尚未存在的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故事完全发生在佛兰德斯,并且博斯和博鲁盖尔关于世界的混乱和恐怖的主题充斥整部作品,它们在从前的短篇中不是这样。——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