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第2/2页)

她现在只想把一切都摆得明明白白的,也是为了缓解自己对楼骁有的亏欠心理。接下来她要做的事,是会伤害到楼骁的,但她不得不这么做。

所有的结果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从相遇开始就是个错误。不管怎么选择怎么走,似乎永远都走不到一条道上。

朝雾把这封信送出去后,就安心地把自己当成了和楼骁这段感情里的坏人。其余的她也不再去多想,只想着怎么带着顺哥儿活下去。

当然,他们如果要安稳活下去,赵太后就必须死。

按照想好的,朝雾不想坐以待毙被赵太后牵着鼻子走,在送完信歇完晌以后,就拉着李知尧一起出门逛市集去了。这回是光明正大的,并且专门往王公贵族们爱扎堆的地方去。

生怕别人看不到,更生怕没人认出她来,她也就带着李知尧往杏子坊去逛了一圈。在厅堂里落了座,点了茶水边吃边看戏。

杏子坊是京中贵太太贵小姐常来的上等茶楼,朝雾在这里能碰到熟人的概率,可比在别处高太多了。男人们不大往这茶楼里来,但也并不是不让来。

你若是不怕被那些小姐太太们当猴子瞧,茶水还是让你吃的。

朝雾和李知尧坐在厅堂里不过吃了小半壶茶水,就碰上了熟脸。见着朝雾不过都是一顿,愣神地盯着她看许久,却都不敢上来相认。

这样你瞧我瞧,不过一会就传遍了整个茶楼,大家都凑头在一起窃窃私语,说人人好奇的晋王宠妾,与厘家大姑娘长得一模一样。瞧着这年龄模样,也十分相符。

小姐太太们从茶楼离开了,把这话又带回家里说去,见了好姐妹再相传一番,有的甚至亲自找玩得好的人说去,这不过半天的功夫,这事便在世家小姐太太们之间传开了。

市井小百姓也一直好奇晋王宠妾的模样,今一日在集市上瞧见了,又从杏子坊茶楼里听到了风言风语,一时间你咬我耳朵我告诉你知道,就也传开了。

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本来京城许多人又都好奇晋王宠妾是什么样的人,这事儿便越传越细致。本来只说是像死去的厘家大姑娘,后来便成了就是厘家大姑娘。

大家又都好奇,这厘家大姑娘没死,那厘家怎么说她死了,还给下葬了?这好好的厘家大姑娘,那等尊贵的出身,怎么就成了下等侍妾了?

事情这样传了半日,第二天就有了眉目,因为突然有人说,厘家大姑娘的坟墓连夜被人掘了,里面根本没埋人,只有衣冠,说明厘家大姑娘没死确是事实。

不久后,围绕在厘家大姑娘身上的谜团,就全被揭开了。似乎是有人故意散播,并在其中煽风点火,把当年厘家大姑娘被周家陷害一事,全部抖了出来。

这事情涉及甚广,连赵太后是主谋一事,都一并被抖了出来。

对于赵太后和周家如此阴毒,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做这种事,自然是惹人气愤,遭人不耻。但也有为赵太后开脱的,说她一向亲和爱民,并不像是这么阴毒的人。

至于厘家因为女儿失贞逼死女儿的事,则评说不一。

多有表示厘家做得没有错的,只说未出阁的姑娘家失贞怀了孕,就该自己一头撞死,还有脸活在世上么?当然也有说厘家父母心狠心硬的,虎毒尚且不食子呢。

不过最让人觉得比话本子还显戏剧的地方,便是厘家大姑娘阴差阳错怀了晋王的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竟兜兜转转还是跟了晋王,叫人听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而与此事牵涉甚深的几大家族,也因为这事的闹开,府上一时间乱做了一团。

厘老爷得知此事后,只觉家族颜面一毁殆尽,黑着脸找到厘夫人,质问她当年到底是怎么回事。得知厘夫人让朝雾假死以后,气得差点心梗过去。

厘夫人声泪俱下,硬着语气道:“她是我生的,是我养大的,我怎么忍心真看她去死?现在你也知道了,当年是我们错怪了她,她是被陷害的!”

事已至此,说再多也没用,厘老爷拂袖而去。

而卫家,卫琮得知事情真相后,直接以“七出”中的“无子”为由,一纸休书休了周暮烟。卫夫人之前还劝卫琮要夫妻和睦,毕竟这是太后指的婚,此时便是一个字也不愿多说了。

周暮烟携了嫁妆带着休书回到周家,在周夫人面前红着眼睛阴着表情问:“太太,她怎么还没死呢?她到底什么时候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