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入宫圣旨(第2/2页)

她要是不入选,谁能入选?

只要能顺利进宫,这就是她凌云之志的第一步。

宝钗从宫中出来七日后,荣国府内来了两位宣旨太监。

一位是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另一位却只是个普通小太监。

荣国府内诸位主子按照戴权的吩咐,连忙摆案准备跪接太后懿旨。

然而心里都十分诧异,虽知道薛大姑娘选陪侍去了,可就算入选了,也不用戴权亲自来宣旨吧。就算戴权亲自来了,那另一道旨意又是什么?

倒是林黛玉心中一动:商婵婵前两天叫人给她送信来,说是有一份惊喜要给她,但如今还天机不可泄露。更是神神秘秘的在信里说,要是成了自有天意降下。

天意?圣人乃天子,圣旨自然就是天意。

难道就应在今日。

宫里的旨意自然是辞藻华美,语句冗长,但归纳重点后,两道懿旨只差了一个字。

林氏黛玉,奉旨入宫为郡主陪读。

薛氏宝钗,奉旨入宫为郡主侍读。

一字之差,天渊之别。

且不论荣国府诸人心思各异,只说凤姐儿,第一反应却是:完了,估算错误,我还没来得及出手揭破薛宝钗呢!

枉她当日在保宁侯夫人跟前信誓旦旦说会护着黛玉,又在黛玉面前说这件事只交给她,定不让黛玉白受冤枉。

如今全都成了白条了。

于是当晚凤姐儿就压着贾琏替她写了一封信,送去了保宁侯府,将那日宝钗冤枉黛玉之事一一说明。

当然更重要的是得撇清了自己:这件事我可不是消极怠工不出手,是还没来得及出手!谁成想宝钗这样家有罪人的女子也能选进宫里呢。

如今且将凤姐儿的心思与商家接到此信后的反应放下不提。

只说荣国府接旨之事。

戴权将圣旨念过后,笑眯眯地拱了拱手:“史太君府上近来真是喜事连连,宫里出了位贵人小主不说,如今您的外孙女,又得了让两宫太后亲自教养的福气。满京城里,也才选了五位姑娘进宫呢。”

贾母笑的皱纹都快没了,从鸳鸯手里接了个厚厚的红封儿亲手递给戴权:“老内相可知选为陪读的是哪些个姑娘?又是陪哪几位郡主读书?”

“如今宫中适龄的郡主唯有忠勇王府大郡主。”戴权不敢直呼荔容郡主,只敢说一声大郡主。

“而几位姑娘,虽说是陪读,其实也是太后娘娘要亲自教养的,尊贵着呢。”

“史太君且听咱家说说几位姑娘的来头便明白了:保宁侯府商大姑娘,临安伯府楚二姑娘,平宁大长公主府的文大姑娘,朱相国的嫡亲孙女,再就是史太君您的外孙女,林大人家的林姑娘了。”

“啧啧,这得了两宫太后教养的名声,真是天大的福气。这不,还特意选了二十来个官家女做侍读呢,这恩典可是本朝头一回。”

贾母越发欢喜无尽。

这五位姑娘,一个是母后皇太后楚家的,一位是圣母皇太后商家的,一位更是大长公主的孙女,都是皇亲国戚。剩下两位高官之女——那位朱相国可是一朝宰辅,官拜正一品。

贾母心思转动如轮,如今宫中太后娘娘居然将玉儿也选入其中,难道是林姑爷要回京,再进一步了?

可见贾家朝中无人,消息延迟,史家都隐约听了信儿的事情,荣国府还蒙在鼓里。

自然也是林如海与贾家疏远不肯写信告知的缘故。

贾母可不知道林如海的心思,只想着那可要早早将黛玉和宝玉的婚事敲定了才好。免得王氏再闹出什么岔子来。

王氏还觉得薛家女儿做儿媳妇好呢。也不看看,如今薛氏女只能进宫去做郡主侍女,可她的外孙女,却是郡主的陪读呢。

而另一边的宣旨小太监,正在跟薛姨妈解说:“薛大姑娘这一入宫就是从七品女官的职位,不是寻常小宫女呢。日后专门负责为郡主和几位姑娘伺候笔墨……”

他还没说完,只见薛宝钗脸色煞白,向后一仰,晕了过去。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她是进了宫门,但居然要进宫去伺候那位在她心中并不如她的林姑娘!

薛宝钗只觉得心头一阵剧烈悸动,天旋地转般就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