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2/2页)

“家宝,到了地方,要记住三条,“首先要团结其他知青,不要冲动,其次,要尊重当地的农民,不要高高在上,要记住,你们是平等的,最后,要牢记一点,不要偷懒耍滑,当然,也要量力而行。”刘恪非重重地拍了一下儿子的肩膀。

家宝被拍的呲牙咧嘴,差点一个趔趄,他撅着嘴,“爸,知道你烦我,可你也不能下狠手啊!”

“你爸爸什么时候烦你了,他这是…….”张依一哽咽了。说好了不哭,可她还是掉了眼泪。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吃不好,还要干重活,她怎么能放得下心?

“乖,小美女不哭啦,再哭就不好看了!”比张依一高出大半头的家宝,上前抱住她,拍着她的肩膀安抚道。

张依一破涕而笑,拧了一把儿子的俊脸。家宝为了逗妈妈开心,夸张地叫起来,将刘恪非和小树父子俩也逗笑了。

一家人正在话别,就见张铭恩带着一家人走了过来,朝家宝说:“家宝,你跟小锋离得近,你们俩要互相照应,你能力强,多照顾着点小锋。”

“谁让他照顾!”十六岁的张建锋梗着脖子,不屑地看了一眼家宝。

家宝扯了扯唇角,轻嗤一声,“这可是你说的,你最好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记住就记住!”张建锋骄傲地昂起头。

张铭恩照着他的背上就是一巴掌,“你除了爱惹事,哪点比得上家宝?”

“铭恩,你怎么说话呢,你这话我可不认同,小锋比谁差了?”杨碧玉不满道。

凭什么她的儿子就比张依一的儿子差,刘恪非现在就是一个普通士兵,张依一凭什么还这么风光?儿子被推荐到航空学院上学,比他们家建国的学校还好。眼下,她最疼爱的二儿子,还被张铭恩这个亲爹贬损。

见杨碧玉面色不虞,张依一淡淡地说:“孩子怎么相处,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做为家长就不要干预了。以后的路,就靠他们自己吧!”

现场的气氛有些尴尬,好在这时有人喊了一声上车了。

二十几个知青,都是统一的装备,身后背着背包,脖子上挂着军用水壶,手里提着网兜,带着对未来的未知,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上了车。

汽车缓缓驶离,现场终于有人忍不住啜泣起来。

这声啜泣像是会传染一般,很快就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哭泣声。儿行千里母担忧,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最大的才十九岁,如何放心?

张依一跟着刘恪非和小树,失魂落魄地回了家。看着家宝住过的屋子,终于放声大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