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古代严父(六)(第2/2页)

母女二人想着马上就要分离,没忍住又抱在一起哭了起来。

安州离这也不算太远,又是祁盛赶往宁州的必经之路,没道理不回去祭奠一番。

离开的时候,平州境地的很多老百姓都跑来相送,其中就有宋老三一家五口。

“儿子,记住,祁大人是咱家的大恩人,更是咱整个平州的恩人,以后你要更加努力读书,争取考得功名,做个像祁大人这样的好官!”

宋家大儿子如今已上了学堂,和曾经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相比,现在的生活简直是云泥之别,所以小小年纪的他,把祁盛当做神明一样信奉,此刻见祁家的车队越走越远,没忍住哭了出来。

他这样的情况并不突兀,因为送行的百姓中很多人见马车越来越小都忍不住低头抹眼泪。

这让本来还想骑马的祁盛,直接被送行的百姓队伍吓到,躲进了马车里

**

如今祁修文在翰林院待满了三年,考核优秀已被分配到礼部任职,趁着祁盛要回乡祭祖之时,祁修文也请假回了安州老家。

祁盛排行最小,上面还有一个长兄长姐,当初祁盛被分配到原平县时,两位老人还跟着他到任上住了几年,不过等派任到余平县时,祁盛就把两位老人送回了老家,一是余平县穷困,老人家也跟着享不了多少福,二就是年纪大了,故土难离。

祁盛也有几年没见过祁父祁母了,如今再次见面,一家人自然万分激动的团聚。

祁家如今在这祁家村是最为体面的存在,那气派的青砖大瓦房,以及出了两个进士的进士牌坊,足以让祁家族老以祁家为首。

祁老大如今靠着祁盛的面子也在县衙当了个不大不小的差事,这些年越发圆滑,见着这个争气的弟弟,开心地喝的满面红光。

祁盛好脾气的和众人畅聊,直到所有人都散去,才单独与大儿子会面。

“父亲!”祁修文深深的跪拜下去,长久的思念让他忍不住眼圈发红。

祁盛忙把人拉起来,左右仔细打量了下有些满意,“不错,这几年越发稳重了。”

父子两人聊了一些朝堂之事,祁盛不放心道:“京城派系繁杂,又各个都是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你身处其中,不可冒然行事,为父宁可你一辈子待在一个位置上不动,也不希望你太出风头,成了别人的马前卒探路石!”

祁修文感动,郑重说道:“儿子定当小心行事,不敢莽撞行事连累了父亲。”

祁盛好笑:“说什么胡话,若你真犯了事,为父到期望还能用这些年的功绩挽救你一二,你独自在外,为父最担心的就是不能护你周。”

父子二人又说了很久的话,祁修文才不舍的起身离开。

这一次祁家难得的一家团聚,祁盛除了祭祖之外,又携王氏和大儿子一家前往岳家一趟,王氏跟着他在外这么多年,已经很久没来娘家看过,如今团聚,自然是抱着王老夫人痛哭一场。

因为离去不知归期,祁盛便让王氏在娘家多留了两天,他自己反而没有再出去应酬,不是留在家查看大孙子的功课,就是逗着小孙子玩闹,顺便再享受下大儿子的孝心。

相聚的日子总是很短,不过几日,祁盛便携家眷启程赶往宁州,祁修文送别父亲后也急忙赶回京城。

路上,看着沉默独坐的相公,林氏靠过来安慰道:“文哥,父亲能升迁该高兴才是,说不准过几年父亲便能进京为官。”

祁修文握住妻子的手笑笑,心里却开始祈盼他们家能早日团聚。

**

宁州地处西南,山高水湍,若不考虑经济问题,其实还挺适合居住,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养人,祁盛沿途欣赏,不由感慨赞叹一番。

历经千山万水,祁家一行终于来到宁州地界。

“老爷,我瞧着这还只是申时,怎地行人如此之少?”王氏掀开布帘,往外瞧了瞧。

祁盛想了想,说道:“夫人有所不知,这几年宁州整个地界贪官横行,百姓日子穷困,不少吃不饱饭的百姓最后被迫为匪抢劫,要不是宁州先后爆发了好几次比较大的劫富济贫事件,朝廷兴许还被蒙在鼓里。”

王氏闻言忍不住担心:“还有这事!那……那老爷我们来此是否安,可别在路上碰到那群悍匪!”

祁盛忙安抚:“夫人不必担心,这不是有总督大人专门派遣的兵马护送我们嘛,想来这路上会太平许多。”

王氏见祁盛如此镇定倒也放下心来,不过还是在心里祈祷可别碰到那群不长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