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马皇后(已修)(第2/5页)

前朝的时候,就有人专门写杂剧排演,早就蔚然成风,不过呢,那些面向的对象还是读书人。排出剧目出来之后,面向的才是寻常百姓。而现在呢,已经开始有不少人开始写通俗小说了!现在因为识字率也高了,活字印刷自然也就普及开来了,加上造纸技术的发展,各个环节的成本都很低,这也导致了市面上书籍的价格一落千丈,就算是寻常小市民,一个月买个十本八本的话本回去也不成问题。如此一来,自然有一些比较有想法的文人进入了这个行当。

没办法,现在识字率高了,一些原本有天赋,却没什么机会读书的人因为经济情况允许的缘故,也开始读书了,偏偏呢,各地每年科举的名额还是那么多。而且举人也就算了,考中了秀才,每隔三年就得再考一次,就像是年审一样,考核不过,对不起,你的秀才功名没啦!哪怕考核难度不算大,也是会有人被刷下来的。

考秀才相对容易,考举人的比例,比后世高考本科录取率还要低,至于举人考进士,那就相当于国考热门岗位的录取率了,甚至更低一点。

所以,读书虽说回报率挺高,问题是风险也很大,一些考了一年又一年,眼看着希望不大的,总不能一直读书拖累家里吧!虽说现在读书花销比以前小了,可是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那就是纯支出,没有回报的,所以,一些自觉自个科举无望,又不想去做什么账房,也干不了什么苦力的,一些人就开始转行做写手了!横竖如今这个行业才起步,就算全是才子佳人的套路,也是有人愿意看的!

舒云也不怕到时候没人跟出去移民,现在人口数量不怎么多还好,等到人口数量上去了,本地能够得到的工作机会少了,看到别人过得滋润,自个分不到什么家产,娶不到媳妇,自然会有人想要出去冒险闯荡。

别说什么汉人没有冒险精神,他们不是缺乏冒险精神,实实在在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勤劳的劳动,用土地养活自己,他们自然没必要去海洋上冒险。他们要真是没有冒险精神,华夏民族到今天还只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呢,如今大明占据的传统的汉人控制的疆土,当年不都是祖先们披荆斩棘,一寸一寸开发下来的吗?

所以,只要有这个需要,汉人根本不缺乏冒险精神。真要是吃不上饭了,大家都敢抄起竹竿子造反了,还怕什么移民呢?

当然,移民这种事情,关键还得看利益够不够大,在不移民说不定连卖苦力都没人要,移民就能获得朝廷补贴,到了地方就分田分地,立马变成小地主的情况下,只怕没几个人会拒绝得了这样的诱惑。

所以,在明白了未来能够得到的助力之后,一帮皇子一个个都跃跃欲试起来。老朱家的孩子,老实的不多,奇葩的不少,许多都是一帮唯恐天下不乱的货色。朱元璋的儿子更是大多数都是满肚子的坏水,可以说,没一个是简单的,也就是到了后来,从朱棣开始,他自个是藩王造反,就开始将一帮子藩王当猪养,才将一帮藩王大多数变成了废物点心。

而朱元璋的这些儿子,就没一个乐意留在中原的,一个个都野心勃勃想要出去闯一闯呢!至于后宫那些有儿子的后妃,一开始的时候,都觉得中原繁华,留在中原很不错,但是很快,她们就改了主意。留在中原做藩王,无诏不得入京,她们这些后妃后半辈子也就是被困在后宫,下半辈子差不多都很难有机会见到自个儿子了!而自个儿子要是出去开辟藩国,情况就不一样了,那边稳定下来之后,就可以直接将自个生母接过去做王太后。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留在宫里有什么好的,朱元璋又不是什么会沉迷美色的人,就算是沉迷美色,后宫美女多了去了,最恶心的就是高丽,当初送美女给蒙古人,现在就开始进贡美女给大明了。

朱元璋虽说不至于全部收到自个后宫里头,还有许多要赏赐给朝臣,但是后宫还是有好几个高丽美人的。总的来说,朱元璋的后宫质量是真的很不错,她们这些连儿子都生了的,已经算是年老色衰了。虽说位份待遇比那些新人高,但是圣宠却已经远不如从前了。

现在尚且如此,等到年纪再大一点,那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深宫寂寞,偏偏宫规森严,想要跟其他妃子斗一斗都是不行,宫规不是摆在那里好看的,所以,还不如跟着儿子出去呢!有好几个儿子的,如今就是发愁将来到底跟着谁!

至于生公主的,也没什么可发愁的,年纪最大的临安公主婚事已经定下来了,驸马是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善长在朱元璋限制相权之后就看明白了,之后也就乖觉多了,老老实实辞了官,他手里头也有不少产业,有个韩国公的名头,哪怕没有实际上的差事,在京城也没几个人敢不给他面子。

李祺呢,也算得上是有为青年,虽说年纪比临安公主稍微大了几岁,但是这也算不上什么。李善长能够及时收手,急流勇退,朱元璋也不会对这个给自己立下过不少功劳的老伙计赶尽杀绝,既然他消停了,那么,朱元璋自然会对李家进行施恩。比如说,李祺呢,就被朱元璋提拔了上来,很是露了几次脸,算是勋贵二代里头领头的人物了。

然后呢,朱元璋圣旨下来,临安公主下降,借着临安公主的面子,李家这个韩国公的爵位还能三代不降等承袭,可谓是天恩浩荡了!

在宫里,临安公主这个大姐姐实际上地位也是有些尴尬的,她是大公主,但是,下面就有一个皇后所出的嫡出公主,两人年纪相差也不算很大,生母孙氏虽说封了妃,但是却只有两个公主,在宫里头腰杆就不那么硬了!

作为嫡公主,朱樨早早就被封了宁国公主,这位从小是跟着上头几个兄长一块儿上课的,早早就显露了与其他公主不同的画风,她非常好学,却不喜欢学什么琴棋书画,而是跟着自己的兄长学文韬武略,甚至是治国之术,在下面的小姐妹那里也非常威风,有好些公主都对她崇拜得很。

朱樨自从知道自个的兄弟将来可以带兵出去建立自个的藩国之后就不干了,成天磨着朱元璋和舒云,表示男人能做的事情,她也能做,她也要做女王!

朱元璋和舒云干脆就许诺,她如果能够训练出一支差不多的军队出来,就满足她的要求。朱樨也是个行动派,她回头就招收了一批七八岁的女童,一般是孤儿,或者是皇庄上的佃户之女,然后就开始训练起来。

因为火器的普及,对于士兵的素质要求就跟以前不一样了,另外就是,在青春期之前,其实同龄的男孩子是打不过女孩子的,所以,朱樨训练出来的这一支女童军,居然还挺有模有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