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第2/2页)

人生……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同的民族,革命,亲友的面容,在麻雀山和樱草丘之间相继出现、变换和消失了;事变像无情的旋风,几乎已把它们的踪迹一扫而光。周围一切都变了:泰晤士河代替了莫斯科河,我处在异乡客地……我们通向祖国的道路已被切断……只有两个孩子(一个十三岁,一个十四岁)的憧憬依然如故!

让《往事与随想》来总结我个人的一生,作为它的纲目吧。而我其余的思想将诉之于行动,其余的精力将付之于斗争。

我们仍然同心同德……

并将再度踏上孤独而忧伤的征途,

不倦地呼号真理——

哪怕希望扬长而去,人们毫不眷顾!9

1 见《监狱与流放》。——作者注 按:这是指1854年作者在伦敦出版的《监狱与流放》,在本书中文字已略有改动。

2 指赫尔岑的未婚妻的来信。

3 赫尔岑于1838年1月从维亚特卡给调到弗拉基米尔,同年5月与纳塔利娅·亚历山德罗夫娜在弗拉基米尔私自结婚,这其间共四个来月时间。

4 指赫尔岑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一个青年人的笔记》,它登载在1840年和1841年的《祖国纪事》上。

5 《监狱与流放》的导言写于1854年5月。——作者注

6 这几节文字引自《监狱与流放》初版导言。原文开头是:“1852年底,我住在伦敦樱草丘附近……”根据现有资料,赫尔岑正是在这时开始写《往事与随想》,离1838年恰好是十五年。

7 指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萨京(1814—1873),诗人,翻译家,赫尔岑在莫斯科大学的同学和好友。

8 据传说,1307年,在瑞士中部的格琉特利草原上,乌利州、施维茨州和下瓦尔登州的代表一起宣誓,要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到底,史称“永久同盟”。它奠定了瑞士国家独立的基础。赫尔岑用这传说的宣誓比拟他与奥加辽夫在莫斯科麻雀山上的宣誓。

9 奥加辽夫的诗《致伊斯坎德尔》(《我行走在空旷的平原上》)的最后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