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置业(第2/3页)

由于那么长一段期间都没人敢出家,翠谷被查封的那些别墅自然更没人敢接手。

瑶光和薛娘子一听放了心,又和宋李两人说了会儿闲话,才各自散了。

翌日午后,瑶光薛娘子带了竹叶、小竹、吴嬷嬷,一起去了松鹤楼。

店娘子的姐姐陈三嫂,还有向导高娘子早已等在那里。

寒暄过后,陈三嫂从背袋中取出一本册子放在桌上翻开,“不知两位炼师想买还是想租铺子呢?要多大呢?要用来做什么生意?”

她册子中间是一张翠溪镇的平面图,好像大富翁游戏纸盘一样画着大大小小的铺子,上面不仅有铺子院落房舍的大致平面小图,还写著名字和价钱,有几间用红笔标注出来的是正要出手的铺子。

薛娘子昨晚听了宋李两人的话,只往最繁华兴隆的几条街道看,一眼先看见两间铺面,一间在镇子北边漱玉街街口,另一间在镇子当中,鸣翠街与糖瓜巷子交汇处。两处铺面都是齐整的四方小院,院子中有水井,前面是店铺门脸,一溜三间屋子,后面也有五六间屋子子,可以住人,也可以当仓库,此外还有养骡马的棚子。

鸣翠街那铺子,店铺的三间房之上还搭了一层阁楼,是个两层小楼。因此价钱比漱玉街那间贵了一百二十两。

漱玉街那间铺子要价五百六十两。陈三嫂说这家人原是山民,几代人赚了钱供家中子弟读书,终于有个儿子考上举人了,前不久谋了个小官,在离京城四五百里的丹阳县做县丞,因要带着全家人赴任,又要打点,便想卖了他家其中一间铺子。因他们不日便要走,倒是可以讲讲价钱,大约五百两出头就能拿到了。

陈三嫂很有把握能把价钱讲到五百两。这家人熬了几代终于出了举人,可是京城是什么地界啊,进士、同进士都好多呢,举人想做官?且等着吧。这不知道是抱了谁家的大腿,才谋到这个官儿。现在端王良娣想买他家铺子,结个善缘,没准将来就能拉他一把呢。

至于鸣翠街那间铺子,陈三嫂讲明了,这家人倒不急着出手,恐怕非要六百八十两不成,且还有别的人在看这铺子,到时没准还要凑个七百两的整数才能拿下来。

薛娘子问到这家人为什么卖铺子,陈三嫂叹了口气才道:“他家中人口太多,老爹爹死后五个儿子争产业,田地、钱财都可以分,只这一间铺子,怎么分呢?老大家倒是想做了价,自己是长子,理当拿七成,剩下三成他出现银给四个弟弟分了,可几个弟弟不愿意,说要这么分的话,往后每年铺子出租的出息也要这么分,老大家刚同意了,另外四家又说,铺子租给谁,做什么生意,也得他们四家说话。诸位,若你们是生意人,谁愿租这个铺子?因此他们族长放了话,卖了铺子一了百了。”

瑶光听到有遗产纠纷,就不大想要这铺子了。

薛娘子也说,“就怕买了他家铺子,以后又生事。搅得生意不好做。”当下陈三嫂便和她们再向图上看其他铺子。

翠溪镇依着山势而建,街道有高有低,大大小小的铺子、茶楼、客栈等等一共有近两百间,这个规模和蒲县县城差不多了,常住人口比不得蒲县,但人流可比蒲县县城高。在售的铺子一共有七八间。

瑶光见瑞莲坊街口有个铺子上写着“卖”却用黑笔画了个圈,不知是何意。宋静守说过,瑞莲坊也是人气很旺的地方,因有一座大石门坊,街道交汇口还有一座石头砌成的泉水池子,里面养着小睡莲,故此得名。

问了陈三嫂才知,这瑞莲坊的铺子画黑圈,是因为主家老太爷死在这里了。

这位老太爷得了肺病,吃了不知道多少人参灵芝,把家产熬完了,还另欠下了好些债,这才要卖铺子。老太爷知道这铺子也保不住了,就突然想到山上铺子瞧瞧,结果吃了午饭在后院歇晌,谁知道一睡就不醒了,竟是死在了铺子里。

能在翠溪镇置产的人非富即贵,都讲究个“吉利”“气运”,一听这铺子来历都觉晦气,是个破财丧命的运道,谁还要买?

因此这铺子虽还做着生意,也只是主家勉力支撑。

瑶光听完,觉得奇怪,“他们家欠了钱,难道不能先卖些土地么?”能置产的,肯定地也有。

陈三嫂笑道:“炼师,您不晓得,我们这些山上出身的人,虽早把土地佃给人家种了,可是庄户人家的根儿在呢!土地就是命,谁要卖地,那是败家子儿!便是我刚说的那家老爷子,他自己也知道,若铺子卖了他的病也没治好,接下来就要卖地了,他可没这个脸把子孙田给卖了给自己买人参续命。便他真敢这么做,族里也不答应的!”

瑶光受教了。两间铺子的事显示了古代的宗族势力是如何运作的。

她看平面图上这瑞莲坊的铺子和陈三嫂推荐的那两间十分像,甚至还大了些,前面铺子足有五间屋子,且门口正对着莲花池,就有些动心。问了陈三嫂,得知要价才四百两,就跟薛娘子商量,“我们将这间也买下,如何?”

薛娘子考虑片刻,觉得可行。她们都出家当女冠了,难道不能做点法事转一转风水运道?到时新店开门,做法事搞得热热闹闹的,也有人知道。

再说了,别说翠溪镇了,就连太清宫、皇宫还不是都死过人?难道人家太清宫和皇宫风水不好?

当下说定。一行人随着陈三嫂去看了瑞莲坊、漱玉街的两个铺子,瑶光和薛娘子都很满意。

瑞莲坊铺子的主家等了几个月都无人问津,生怕瑶光她们反悔,当即只收了五十两定钱便叫陈三嫂写了契书,买卖两方和中人一起按了手印,只等明天收了余款,再由陈三嫂将契书拿到山下县衙过了户,这事就算定了。

漱玉街铺子的那间主家倒没如陈三嫂所说的那样好讲价钱,瑶光忖度着,恐怕这家人是觉得她是为了给端王娶侧妃腾位置才被迫出家的,以后她能照顾好自己就不错了,哪还能惠及他人。

陈三嫂之前夸了口,现在被打脸,不免又羞又恼。瑶光和薛娘子却想,那正好,我们还怕你因为便宜了几十两银子要跟我们攀上交情呢。当下也不再议价,契书上写明了五百六十两纹银的卖价,一样给了定钱。

出了门,陈三嫂给她们道恼,“两位炼师不跟这些小人一般见识。明日叫了高娘子,我陪炼师们坐车去翠谷做耍,再看房子。”

瑶光薛娘子向她道了谢,又额外给了她五两银子赏钱。陈三嫂不接,“炼师们赏小人,本不敢辞的,只盼别因今日之事恼了我。”中人买卖房屋要收买卖双方中介费,按现代说法是收买家成交价的和卖家的,今天陈三嫂做成两笔生意合计近一千两,待契书到县衙盖了章,她就能收到二十两银子,且瑶光还要在翠谷买别院,那里的院子最小的也得一千两起步,这又是一笔大收入,她怕瑶光薛娘子嫌她没用再换了中人,那眼看到手的银子可就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