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变迁(第2/3页)

现在看来,这些计划和政策的效果,好的出奇。

如今,为了各自的学苑和道统,地方州郡上,那些大儒、鸿儒们,纷纷自立门户,招募弟子门徒,讲学开苑。

为了争夺生源,也为了维护和证明自己的道。

大儒们纷纷互相攻仵,狗脑子都快打出来了。

自然,他们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来关心建章宫里的天子是不是又受委屈了?

相反,他们都忘记了建章宫里还有天子这个事情!

攘外必先安内嘛。

没有打倒那些该死的异端之前,这些人大抵是没有精力来尊王锄奸的。

再加上被人捡起来的那些理论和思想。

一时间,天下文坛,流行的都是民重君轻,国家、天下远重于君王的思潮。

甚至还有人开始宣扬——皇帝乃是天下之害,无论贤与不贤!

所以,最好的天子,就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垂衣裳而治天下。

国家大政,交给贤臣君子们处理就好了。

而这样的言论,在定策扶危功臣们中,有不少人甚至是欣赏,乃至于赞同的。

譬如,现任的北海楼船将军别驾、北海都督府别驾贡禹以及贡禹的好朋友,京兆尹兼水衡都尉王吉、工商署总督兼铸币使龚遂、卫尉卿、火枪左将军上官安。

这些丞相身边的近臣,都是支持这种言论的。

当然,有支持者,自也有反对者。

丞相当年策命的定策扶危功臣中,可从来不少保皇派。

以尚书令、睢阳候张安世为首的许多太上旧臣,就一直心心念念,想着等小天子长大,然后劝说丞相,还政于天子。

马车主人知道,他对面的这位文士,就是保皇派的。

他来见自己,大抵是受了张安世的委托,想要探探口风。

因为,丞相要大婚了!

说起来,也是有些搞笑。

当朝的大汉丞相、大将军、太尉、英候、奉诏摄政、总领内外军国事、太学山长兼武苑总教授张毅,今年也才二十六岁,而且迄今未婚。

当然了,人家妾室也是有好几个的。

这些妾室甚至都有自己的汤沐食邑与封国。

如蜀国国淳于夫人、虢国金夫人等皆汤沐食邑一万户!

就连这些妾室的兄弟,也都为丞相所用,出任西域、北海、南海楼船将军府的要职。

也都生育着子嗣。

虢国金夫人所出的庶长子,甚至已经八岁了。

但丞相一直未婚却是真的。

因为丞相一直在等,按照丞相本人的说法是——女子未及十八,不可生育,不然则有母难之厄。

于是,天下人也只能看着,当朝丞相却没有正妻。

好在,这样的尴尬局面,终于将要结束。

丞相已经在上个月,正式按照传统的礼节,向天子家下聘,以三百匹骏马,送上产自天下郡国各地的特产、珍宝三百箱为聘礼,按照已故的世宗孝明皇帝当年的遗命,迎娶将满十八周岁的南陵大长公主。

而且,他还将同时迎娶,世宗义女,被封为南阳公主的赵氏。

南陵大长公主将与南阳公主,并为正妻。

这很不合礼法,更将进一步破坏天家的威严与神圣——虽然说,如今的天子,已经没有什么可供破坏的威严与神圣了。

太子太傅上官桀,公开打他戒尺,打的小天子哇哇大哭,这是人所共见的事情。

但,天下人却没有一个为其叫屈的。

反而都说太傅打的好!

子不教不成器!

棍棒之下出孝子!

皇帝,自也一样,不好好教育,万一天子将来学其祖父世宗明皇帝怎么办?

独夫民贼,可是人人得而诛之的。

所以,这个事情,现在除了保皇派,其实没几个人关心。

反倒是丞相带头一次娶两个正妻,让很多人非常开心。

因为这样一来的话,他们也就可以效仿丞相,多娶一个正妻。

如此,对很多人来说,等于多了一次联姻的机会。

谁会不支持呢?

就是马车主人,都已经是跃跃欲试,只待丞相大婚后,就派人去向上官桀提亲,当那位太傅的女婿。

文士与马车主人,一路聊着长安内外的新闻。

只是一刻钟的闲聊,他心里就已经明白,这位将要入朝的重臣,不会答应他的朋友们的提议。

大汉天子,又失去了一位忠臣。

于是,他神色黯然,在马车抵达长安城城门后,就对马车主人一拜,告辞而去。

“这倒是一个聪明人……”马车主人看着文士远去的背影:“倒也没有辱没他的父祖!”

想当年,平津献候公孙弘,威震天下,朝野震服,就连当朝丞相也常常说:国朝名相,不过瓒候、北平候、平津侯而已!

“明公,此事要不要告知丞相?”一个官员,从马车的隔间里走出来问道。

“不必了!”马车主人笑道:“张尚书的所作所为,丞相比咱们可清楚的多了!”

当朝丞相,可是设置了锦衣卫监督天下文武百官的。

那些锦衣卫,无孔不入的渗透在公卿贵族身旁,几乎没有什么能瞒过这些丞相耳目的。

保皇派的存在,又岂能瞒过丞相?

所以,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丞相故意放纵。

既然如此,就没必要去捅破这个窗户纸了。

反正,保皇派除了游说外,也没有做过其他伤害‘定策扶危功臣’们的事情,相反,他们认真的执行着丞相的种种政策,任劳任怨,堪称廉吏。

“先回府,去拜见父亲大人吧!”主人轻声道:“吾离家已经三年,是该去拜谒大人,并请教长安这些年的变化与朝堂变革了!”

官员闻言,笑了起来:“大司农对于明公,赞誉有加,特别是明公奉命主持治河之事这些年来,大司农就常常对下官等人说:能承我衣钵者,舍钧后别无他人!”

“大人过誉了!”马车主人听着,开心的不得了。

他如今虽然位高权重,但,依然离不开父亲的帮助。

谁叫他的父亲,乃是如今大汉中央决策圈中的核心成员,被世人俗称为‘十二卿大夫’之一的大司农、安国候桑弘羊呢?

而他就是当年的新丰工商署令,延和末年的长安之乱,他因为远在新丰,没能参与,所以也没有捞到功劳。

事后靠着丞相的青睐与乃父的光环,升为水衡都尉铸币曹,永始二年,授‘定策扶危功臣’封安义君,永始三年,受丞相命南下,任为雒阳令,四年,接替前任的东南治河总督王吉的职位,继续治河工程,如今三年任满,归朝待命。

按照他的表现,这三年来的功绩,也足够换一个列侯了。

甚至说不定,还可以和前任王吉一样,升任为九卿有司的正任官,甚至出任三辅之一的守令,成为有机会被推举、提名为执政大臣成员‘十二卿大夫’之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