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雅会(第2/3页)

谢浚却似乎全然不在意,聊了许久,天南海北,多是时政之事。不过他见识广博又言谈风趣,众人听得很是津津有味。且谢浚究竟声名卓著,即便犯了规矩也无伤大雅,不会有人敢当面指责。

“……如此说来,秦王此番出兵,十分顺利了?”有人问道。

谢浚道:“秦王先前镇守辽东数年,颇有谋略。此番若非他亲自出征,恐不可轻易得胜。”

“此乃天罚!”另一人不无豪迈地说:“叛贼竟敢杀我刺史,如今伏诛,罪有应得。”

谢浚闻言,却淡淡一笑。

“先前马巍为凉州刺史时,与羌、鲜卑为善,西北本无乱事。后程靖接任,为人独断,积怨渐生。此番作乱,便是叛党借嫌隙生事,若非平叛及时,只怕河西断绝割据,回转难矣。”他不紧不慢道,“若说罪有应得,只怕不止叛党。”

那人一愣,神色尴尬。

周围众人亦讪然,面面相觑。

“谢公子怎说这些……”青玄忍不住小声嘀咕。

我没说话,心里盘算着如何早点把公子哄回家。

这时,高蟠轻咳一声,举杯笑道,“谢公子游历天下,果见多识广。今日雅集,有良辰美景,又有高朋故友,岂可辜负?诸公,我等当纵情欢饮,一醉方休!”

他这番圆场打得不错,众人纷纷举杯,重归言笑。

谢浚亦不再多言,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公子不饮别人斟的酒,我从侯府的僮仆手中接过酒壶,亲手给他斟上。

“霓生,”他忽而转过头来,低声道,“我宴后要再会一会谢公子。”

他眼睛里微光闪动。

我一愣,忽然间,心底有些不好的预感。

*****

公子虽看上去是个膏粱子弟,但我知道,他其实颇有游侠之志,总幻想着有一天能像陈王诗篇中的少年俊才那样,纵横闯荡,建功立业。

所以,他对游历过天下的人,总会高看一眼。

果不其然,夕阳西下,宾客散尽,公子和谢浚仍留在亭中。二人果然聊得投机,以兄弟相称。眼见着天色要暗了,公子也迟迟不提离开的事,还让我在旁边烹茶。

“元初看新安侯这富春园,可算得好?”谢浚斜倚凭几,对公子道。

公子四下里望了望,道:“新安侯为造此园,极尽豪奢,自然是好。”

茶汤在釜中翻滚,我盛出来,端到案上。

谢浚将茶盏接过,往上面轻吹一口气。

“你看那楼台,名玉露阁。”他道,“传闻其中沉香铺地,珠玉饰壁,新安侯将最美的婢妾置于此阁之中,每日锦衣玉食,声色娱情。”说罢,他看着公子:“元初看来,那婢妾享尽荣华,可算得人生之幸?”

公子思索片刻,道:“便是享尽荣华,也不过婢妾。”

“你我亦如此。”谢浚意味深长,“若安然其中,也不过笼中雀鸟,一世碌碌,徒有声名。”

公子道:“子怀兄当年远游,便是因此么?”

谢浚笑了笑:“其实非也,我当年远游,实为寻一人。”

公子好奇:“哦?何人?”

谢浚浅抿一口茶,道:“元初可知璇玑先生?”

我听到这几个字,一怔。

“璇玑先生?”公子道,“那个曾为高祖作谶的异人?”

“正是。”

公子更是惊奇:“子怀兄莫非是去寻他?”

谢浚笑了笑:“璇玑先生名震天下,可惜踪迹难寻,现身之期亦不定,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那年我听闻他在会稽山中作谶,便想去看看那究竟是何等人物。可惜遍寻不见,颇为遗憾。”

公子道:“朝廷毁禁谶纬,璇玑先生或许是为避祸。”

谢浚道:“元初有所不知,朝廷毁禁谶纬,正是因那年璇玑生所作谶语而起。”

公子看着他,讶然。

谢浚喝一口茶,道:“那年,璇玑先生现身,作谶言曰‘天下三世而乱’。此言出后,天下震动,朝廷随后便下令禁绝谶纬。我当年去会稽山中寻璇玑先生,亦是因为此事,可惜去得太晚,他已不见踪影。”

公子了然,眉头凝起:“如此缘由,弟竟不曾听闻。”说罢,他想了想,道,“不过既无人见过璇玑先生,这谶言或许是传闻,不过无中生有。”

谢浚颔首:“若无人为证,我亦是此想。不过璇玑先生作谶时,在场的人之中,有一人为我所识。”

“哦?”公子问,“何人?”

“秦王。”谢浚莞尔,“我正在其帐下效力。”

*****

回府的路上,公子很是兴奋,跟我巴拉巴拉地跟我说着“谢公子”说了一路。

“谢公子如我这般年纪时,已出了阳关。”他叹道。

他又叹道:“他连岭南都去过。”

他仰躺在隐枕上,以臂枕头,喃喃不已:“谢公子如今已有了功勋,听说陛下要给他赐爵。”

最后,公子坐起来,转向我,目光认真:“霓生,若以我比谢公子,如何?”

我一直在走神,听得此言,只得看向他。

这个问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

我说:“公子何出此言?公子虽不似谢公子般游历天下,但在我看来,论才情人品,公子皆在谢公子之上。”

公子摇摇头,文绉绉道:“汝虽美我,实私我也。”

话虽如此,但我知道他受用得很。

“霓生,”过了会,公子忽而问,“那个璇玑先生的谶言,你信么?”

我愣了愣。

“公子信么?”我不答反问。

公子道:“当年我也曾听我祖父说起过璇玑先生,他说此人乃奇才,甚少露面,但所作谶言无一不应验。开国之时,璇玑先生说高祖十三年得天下,而后高祖果然十三年就得了天下。”

我笑了笑:“如此神奇,司空可曾亲眼见过?”

公子摇了摇头。

“那么司空与谢公子一样,也不过是听人说说罢了。”我说。

公子道:“我先前也这么想,可谢公子方才说,秦王亲眼见过璇玑先生。”

我又反问:“如此说来,璇玑先生甚少露面,秦王在那之前也不曾见过,又怎知他见的就是璇玑先生?”

公子道:“传闻璇玑先生每回现身,必有一白鹤飞至雒阳凌霄观,盘旋三圈,降于露台,长唳之声城中皆闻。鹤足上系有一锦囊,内有帛书,写着璇玑先生将于何时何地作谶。而他每每现身,总着一身白鹤羽衣,也有人叫他白鹤真人。”

他说得太过详细,就好像亲眼所见。我听完,“噗”一声笑出来。

“这璇玑先生怎似变戏法骗钱的方士一般?”我说,“他留这帛书,可是为了唬人去看他作谶,向来宾收钱?”

公子瞪我一眼,却道:“听说是,每人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