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贵嫔(第3/3页)

长公主去之前,问我:“董贵嫔在宫中稳居多年,非无谋之辈,贸然说起此事,只怕她不会轻易应许。你可有言语之策?”

我说:“如公主所言,无论公主贸然与否,董贵嫔必不会即刻表态,故而此事须缓而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奴婢听闻,董贵嫔宫中常年供奉一个灵位,可有其事?”

长公主颔首:“正是。那是庐陵王之位。”

“庐陵王?”

“庐陵王是董贵嫔之子,可惜年幼即夭折,未及成年。”

我说:“奴婢曾闻,董贵嫔当年在宫中甚为受宠,连袁太后也要礼让三分?”

“确实。”长公主道,“她当年诞下皇子之后,可与袁后分庭抗礼,且因袁后无子,朝中一度有废立之议。可惜不过三年,皇子因一场风寒而去,先帝亦甚为怜惜,将亡子封了庐陵王,后来又将秦王过继给了她。不过虽是如此,董贵嫔也难免风光不继,从此门庭冷落。后来董贵嫔自请入宫中的道观中清修,除专心抚育秦王之外,不再理会宫中之事。故而多年以来,虽宫中多有风雨,董贵嫔却可安然至今。”

我心底摇头,死了个儿子,恩情便说断就断,先帝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这董贵嫔倒是识时务,懂得进退之道,也算活得明白。

“董贵嫔既曾与袁后争锋,想来当年亦曾是心高气傲之人。”

“正是。”长公主道,“想当年我与圣上年幼之时,每当见到董贵嫔,皆不敢高声言语,唯恐冲撞。”

“可先帝过后,董贵嫔仍是原来封号。若按往例,董贵嫔曾育有皇子,又有一皇子在她名下收养,当封太嫔。可她却仍是原来封号,不知何故?”

“还不是袁后之故。”长公主道,“袁后对董贵嫔一向怀恨在心,虽不得由头将她废黜,但也决然不会给她一点好处。先帝去世后,董贵嫔一度长居庙观之中,如同出家。”

我又道:“奴婢听闻,当年高祖登基之时,属意的太子人选并非先帝,可有其事?”

长公主讶然,道:“确有。高祖元配张皇后只有一子,便是嫡长晋怀王,他在高祖称帝之前便已去世,而后,皇后亦薨。高祖一直未再立后,便是因为在太子人选上徘徊不定,悬而不决。”

“不知先帝如何得了太子之位?”

长公主道:“此事亦乃袁氏之力。当年高祖的母亲刘太后,是袁氏表亲。先帝娶于袁氏之后,不仅得了袁氏大力辅佐,亦得了刘太后支持。高祖立储之时,刘太后力排众议,最终将先帝立为太子。”

我说:“如此,公主到了董贵嫔面前,可与她先说说庐陵王,再说聊一聊先帝之事,董贵嫔自会有所主张。”

长公主狐疑不已。

“董贵嫔多年修习黄老,往日她到太后宫中,皆沉默寡言,而闻得我等说起政事时,亦是漠然之态,莫非如今却会突然转性?”

我笑了笑:“她先前之所以不问世事,乃是无所倚仗。便如当年,她有皇子在手时,可曾向袁后示弱?秦王一旦事成,她便是太后,何人会不心动?”

长公主看着我,不置可否。

不过她并没有耽误,太后旨意下来之后,她即备了礼品,往董贵嫔宫中而去。半日之后,她从宫中回来,告诉我,如我所言,董贵嫔并未表态,但她并未像从前那般全无兴趣,相反,她与长公主谈起了些近来的宫中之事,还问起了皇帝的身体。

我知道此事已有了门路,道:“想来假以时日,董贵嫔必有消息。”

长公主颔首:“但愿如此。”

此事倒是顺利。

就在公子入朝的前一日,董贵嫔宫中传来消息,说她头疼病又犯了,夜不能寐。太后仍旧将长公主派去探望,长公主没有怠慢,当日即又带着些名贵的补品进了宫城,往董贵嫔宫中而去。

此番,她带上了我。

在公子面前,她推说前两日聚宴时,杨氏说近来不顺,要我给她算上一算,今日刚好都要入宫探望太后,便带我一道去。

公子皱眉:“霓生虽会卜卦,却非万能,怎么什么事都让她算?”

长公主道:“算一算又何妨,那是你表舅母,你便如此吝啬?”

公子道:“我也去。”

“都是些妇人之事,你去做甚。”长公主道,“且今日你父亲兄长都不在,家中若有宾客来访,连个出面的主人也没有,成什么样?”

公子被长公主一番道理堵回来,只得作罢。

“如此,母亲早去早回。”他说着,看我一眼。

“知晓了,你回去吧。”长公主说罢,在内侍的搀扶下,转身登车。

车马辚辚离开府前,往内宫而去。

“元初对你甚为在意。”路上,长公主忽而道。

我愣了愣,看向她,只见她似笑非笑,描画精致的脸上,看不出喜怒。

“公子方才必是又疑心奴婢参与大事谋划,故而那般说话。”我说。

“我说的不是方才。”长公主道,“我说的是他去淮南之事,你有何说法?”

她终究还是问起了。我并不慌乱,拿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答道:“此事,奴婢亦问过了公子。那时公子在雒阳无事可做,又无游乐,实在腻烦了,便想出去散心。那时他正好闻得奴婢在淮南,公子从未去过,便索性也跟了去。”

“哦?”长公主看上去不置可否。

我无辜道:“奴婢所言句句是实,公主若不信,不若去问公子。”

其实我希望她继续驳斥我,认为我嘴硬狡猾,实则对她的宝贝儿子图谋不轨,然后打心底想把我赶走。

可惜长公主并没有坚持,只淡淡道:“罢了。”说完,不再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