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海盐(上)(第2/2页)

公子虽然也有要跟扬州打交道的意思,但海盐之事最是紧要,路过扬州城时,他没有停顿,在江边寻了船,径自往海盐而去。

船上的人都是从四面八方而来,凑在一处,自然免不得说起各路时事。议论得最多的,便是中原的局势。

我和公子多日不曾听得新的消息,自然也凑到一旁去。

中原的乱局,比我们先前设想的蔓延更快。

这主要是因为赵王。

如我先前所料,张弥之和司马敛逃回东平国之后,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投奔了兵力雄厚的济北王。济北王与东平王同出高祖,一向交好,且在东部诸国之中威信甚高。他发布讨逆檄文,怒斥赵王等谋逆作乱,随后,濮阳王、任城王等纷纷响应,联手拉起了十万兵马与雒阳对峙。

在这般大势之前,赵王自是不敢轻举妄动,讨逆的兵马在邺城停了下来。

赵王是个懂得变通的人,济北王在檄文中骂他是乱臣贼子,他便给自己正名,在一干近臣的拥护下,在雒阳称了帝。

“这么说,这又是有了个新皇帝了?”一人问道。

“那可不一定。”一个中年人道,“赵王这是自己称帝,岂可作数。”

“我也觉得是此理,且你们听说不曾,那皇宫中的玉玺不见了。玉玺可是传国重器,连个玉玺也无,算得甚皇帝。”

“那可难说,江山都是打下来的,玉玺算个甚?”

众人于是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只怕无论谁当皇帝,都是要大乱一场。”一位上了年纪的老者感叹道,“我前几日路过寿春,听北边来的人说,好些诸侯国都不服赵王,发檄文要征讨。打起仗来便要搜刮粮饷强征壮丁,我等小民,只怕要受战事连累。”

说得此事,众人随即低落下来,唉声叹气。

回到歇息的船庐里,我对公子道:“中原一旦乱了,这边也平安不得许久。”

公子颔首,神色亦严肃。

“霓生,”他说,“我等要在海盐行事,只怕单枪匹马不妥,须得找帮手。”

“帮手?”我问,“你有何想法。”

公子凝眉,少顷,看着我:“你以为虞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