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2/3页)

众人寻思,带着货走一个月,那得花多少钱住店?提心吊胆的,还不得把人累趴下。

再说了,河南府也不富啊,能买得了那么多蛤蜊吗?

只是这事要是不解决,他们家肯定要被人用唾沫腥子骂死。

陆时春头一个站出来,“爹,娘,就让我去吧。”

陆老头抽了烟袋锅子,重重叹了口气,“挣点钱也不容易。你要去就去吧。”

因为这个打算,陆时秋暂时打消养殖海带和紫带的想法。

他大哥不在,根本没人能帮着养这些东西。

交给他爹,他不放心,他爹年纪大了,在岸上帮忙指挥还成。对新东西接受不如大哥快。

陆老头组织村民们开会,讨论红树村有哪些人要走商。带多少蛤蜊等等。

一直讨论到深夜,才把这事定下来。

第二日一早,天蒙蒙亮,陆家人刚吃完早饭,各村的里正和主要代表就来了陆家。

陆婆子吃完饭就向交好的村民们家借了板凳。

这会人来了,全都坐在他们家院子商量。而其他人只能围着院墙勾着往里看。

陆时秋昨晚提出组建商队,大家回去也都商量了。

一共五个村子,每村出二十个壮劳力,每村带十万斤蛤蜊干。

五百斤一个麻袋,十万斤就是两百个,十个麻袋一车,就得二十车。

五个村子就是一百个。这车队真的太壮观了。

陆老头适时提出,他们第一次走镖不安全,他们家自掏腰包,请镖师一路护送,到时候他们都得听镖师的。

至于沿途食宿费,每村出一个管事,到时候费用由管事来管。

这就相当于各村管各村的,谁也不掺和。卖货也是各村卖各村,统一定价,不许打价格战。

众人一听陆家会请镖师,一个个非常高兴,纷纷赞陆家慷慨。

陆时冬见这些人,只过了一晚就变得这么快,脸色有些臭。

陆时秋捣了捣他的胳膊,示意他低调些。别把心思写在脸上,回头让人家说嘴。

陆时冬压下心头的不满,面无表情看着大伙商量。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敲敲打打的声音。

众人寻声望去,就见李县令带着身穿官服的衙役走了进来。

李县令身旁还跟着一个太监,那人手里正捧着一个黄榜,进了大门,望着乌泱泱的人群,他微微一怔。

而后,他轻了轻嗓子,尖声唱道,“女皇有旨。”

百姓愣了一阵,随即反应过来,下意识跪倒地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河间府盐俭县陆时秋及陆时春两兄弟研究出养殖蛤蜊之法,赏黄金千两。封陆时春为员外郎。赐匾。钦此。”

陆时秋上前接过。陆时春上前接匾。

金灿灿的金元宝摆在一个托盘上晃得人眼花缭乱。

陆老头上前接过。

“谢主隆恩,女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监笑眯眯道,“杂家事情已经完了,要回京复命了。李县令可莫忘了呈上折子呀。”

李县令躬身应是。

众人再次送这一行人离去。

就在这时,李县令旁边蹿出来一个老头,冲这边喊了一嗓子,“这边谁是里正?”

陆老头把金子交给陆婆子,陆婆子没想到这金子那么重,差点把盘子给摔了。

陆老头吓了一跳,赶紧嘴他一起扶住。等陆婆子拿稳了,他才上前道,“草民是红树村里正,不知这位大人有何要事?”

那老头摆了摆手,“我不是什么大人。我姓徐名会,是个画师,听闻你们这边养殖出了蛤蜊,所以奉女皇之命前来作画。你们这儿有空余房间吗?”

陆老头呆愣好一会儿。奉女皇之命来作画?这有什么好画的?

李县令不得不上前重复一遍,“这位是宫廷画师,奉女皇之命在民间作画。请行个方便。”

陆老头终于回过神来,请他进去,“好,好,快请进。”他冲身后的陆时冬道,“老四啊,你把这位老先生送到咱家的客房。好好招待人家。”

陆时冬应是,扶着那位老头往客房走了。

李县令扯了下陆时秋的胳膊走到没人的地方,小声道,“陆秀才,你可知女皇的用意?”

陆时秋一怔,摇头,“不知。请大人明示。”

李县令指着那金子,“女皇之所以赐你千两黄金,就是想让你把养殖蛤蜊的法子献出来。以便全国都能吃上蛤蜊。”

陆时秋大惊失色。好嘛,他一千两黄金就想买我的方子。

【宿主,这方子你买下来只值一千两。】1111适时插话,意思是你还白得了九千两。你知足吧。

陆时秋没空理四乙,他被李县令这话给惊得六神无主。原以为明年还有汤喝,何着女皇这一插手,他连汤都没得喝了。

难不成女皇是想蛤蜊跟糙米一个价嘛。

李县令见陆时秋脸色骤然变了,也大约能猜到他的心思,安慰道,“对你而言只是发财之道,对朝廷而言,却能解决百姓温饱问题。陆秀才,你要以大局为重啊。”

陆进秋憋闷。好嘛,他好不容易想出来的法子,就这么被献出去,他还得大度,不能计较。

可他能怎么办?

陆时秋回头,看着大伙一个个齐声恭贺,瞻仰那匾额上四个朱红大字,脑代有些晕。

陆老头迫不及待让两个儿子把匾捧起来,“创新之家”。

村民们全都围了过去,一个个羡慕得不行。

他听到有人说,“如果我也有会养殖,我一准就把方子递上去。瞧瞧这可是御赐牌匾,县太爷都得奉着。”

许多有钱人家想都想不来的好事,居然被他们给撞上了。这可真是走了狗屎运。

陆老头更是激动道,“走,快把这匾挂到祠堂里。得好好奉着。”

村民们齐齐应喝,挂到祠堂代表这是陆氏的东西,他们也能沾上一份荣光。多好啊。

陆时秋觉得这情形很可乐。

他收回视线看着李县令。

李县令笑了笑,“瞧瞧你们村以后一定会热闹的。”

陆时秋点头,这个匾可是盖着金章,许多读书人肯定想要沾沾福气。

李县令还说起一事。这事大概发生在好几年前,那时候的天皇还是宁王。

从海外带回红薯和玉米,这两样作物产量极高,头一年能卖到二十多文,相当于一亩地能得二十多两银子。收入是其他作物的几十倍。许多百姓争相种植。

却没想,种植的人多了,价格跌到离谱,根本卖不上高价。最后是宁王出钱收购,才没有让百姓亏损。

“其实这事有官府牵头也有好处。这样你们养殖蛤蜊,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想卖出去,还得自己组建商队出去卖。”

李县令何时走的,陆时秋根本没注意。

他发现盐俭县太过闭塞,不仅仅只是做生意受阻碍。而且就连想法都比别人要窄几分。他是万万想不到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