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第3/3页)

连打分比较低,对结局不太满意的影评人都肯定了苏导的拍摄风格和米哈的演技水平,网友们真的好奇的心痒痒啊,全网去找相关的剧透都没有找到,就翻到了哭声一片,然后看了点映的观众声嘶力竭的摁着陌生网友大喊,一定要去看,一定!

这是电影,还是米哈全屏做法啊?

怀揣着这样的期待,《阿姊》首映的那一天,多家影院的场次爆满,票房开门大吉。

怎么说呢?《阿姊》看着酣畅淋漓吗?是的,不管是小阿姊努力给自己挣出一条路,老阿姊和过去利落的告别走向新生活,都符合着观众们对美好结局的一切想象。

可是,这并不影响电影把观众虐的直掉眼泪,太真实又太有典型性了,小阿姊和老阿姊受过的委屈有着高度的共鸣感,哪怕是小阿姊刚被送到老阿姊身边时的喜剧相遇,都是笑中带泪让人的心莫名酸涩。

人和人之间的倾轧与迫害,从没有消失过,苏导的镜头温柔而宁静,将两个同名的女性经历的一切浓缩起来,哪怕用其他的温情所修饰,也并没有降低现实的冰冷。

艺术作品,本来就是直触心灵,会把观众卷入情景之中的。

不止是更容易共通的女观众,男观众也很容易被电影所影响情绪,他们在小阿姊的叛逆和不认输之中找到许些自己的影子,父子亲缘本来就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拉伸或是对抗感,孩子对父母的拒绝本身就是成长的内容之一,小阿姊的不服输和不甘心太容易让年轻人找到共鸣了。

而老阿姊,又有着他们奶奶、外婆这些女性长辈的影子,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男孩子本来就更容易得到长辈的喜爱,所以相应的他们也会对奶奶、外婆她们的勤劳、慈爱印象更深。

可是,再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事情真的就是这么简单的吗?

所谓勤劳又能干的老阿姊,真的有表达过自己的想法,考虑过自己的意愿,没有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别人的身上吗?

和影评人说的一样,不管观众在电影里找到了自己和被害者的共鸣,加害者的共鸣还是被害者兼加害者的共鸣,《阿姊》是一部很不一样的电影,好哭又感动,看完之后会陷入很久的茫然与空白期,然后才能再去体会翻涌而上的情绪。

电影也是现实的映射,苏导一向很擅长用艺术作品来缩影现实,《阿姊》的拍摄水平一如既往的让人满意,也将题材和立意更好的诠释出来,要不然影评人也不会在这种短暂的情绪暂停之后过分激动的写出影评,然后让网友们误会这是米哈自己偷偷写的。

拍电影的时候,苏导就常和米哈说,国内的观众其实都很温柔,只要一直带着诚意的去出作品,那么观众就会天然的倾向于你,把信任交付给你。

虽然这和目前国内多烂片、多无内涵圈钱片也有关系,但总是失望的观众也从没有放弃或错过任何一个小希望,在没有抢到电影票的时候,也会给最近正在准备拿奖的《阿姊》一些鼓励,然后表示一定会去支持票房的,希望导演和主创人员再接再厉。

看,这是区别于市场的一丝温柔,苏导一直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这份信任,她希望米哈也能不要辜负,留着这份温柔观众就不会抛弃你。

相反,再好的演员一部烂片两部烂片,简直是带着洗.钱的心思出作品时,那这一点的温柔就会被破坏殆尽,然后再也找不回彼此的曾经。

米哈受教,也在努力的去回应和培养观众对自己的信任,票房也交出了满分的答卷,在点映会的推送下首映当天破亿,大量的观众写出了详细的影评去安利身边的人来看。

就和米哈当时说的那样,只要你走进影院,大家就是非亲非故的好朋友。

就、就当是给小阿姊送饭钱,给老阿姊攒医药费了。

除了票房,米哈他们也一直在关注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很快,在热映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关于小阿姊和老阿姊的相关讨论开始,持有不同观点的网友开始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觉得过分夸大的有觉得完全写实的。

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论据,然后在激烈争吵之后,《阿姊》带着主创人员以及最新的获奖情况,开始盘踞在热搜榜上不下来了。

于是,其他明星团队就这么看着‘电视购物推销式打广告’之后,又出现了‘争论不休但谁敢蹭热度就捶谁’的超现实场面。

还能不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