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第2/4页)

从巩侯墓里转移出来的财物,被陈氏藏在了那屋子里的米缸里面,上面覆上厚厚一层糙米,很快被唐泛他们找了出来。

将这些财物清点上缴之前,唐泛从其中拿出十分之一,私下分赏给庞齐等锦衣卫。

在官场上混久了,他很明白一个道理:你自己要恪守原则,那没问题,但你不能逼着别人也跟你一样那么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是唐泛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那充其量只能当个孤臣,而不会有得力的下属。

为了这次的行动,一干锦衣卫几乎是豁出命去,不说庞齐他们这些受了伤的,还有四名锦衣卫葬身在下面。虽说人在江湖混,难免不挨刀,像他们这种职务就要随时做好拿命去换的心理准备,但人命关天,而朝廷的抚恤肯定不会太厚,这些奖赏,自然是他们应得的。

作为领导,唐泛自然要为他们考虑周全,不过他也再三嘱咐了,拿了就拿了,不能往外说,不然好处保不住,反倒还会落罪。

财不露白的道理人人都懂,庞齐他们自然是指天誓日地答应下来,对唐泛更是感激几分,要知道这年头能真心为下属打算的上司很少,许多文官端着架子,不愿与锦衣卫这些人走得太近,就怕掉了身价。唐泛这样的人,不说凤毛麟角,但也着实不多见的。

至于钱三儿的归属,唐泛也帮他考虑好了,这小子在墓中表现不错,人也不坏,最重要的是够机灵,所以唐泛向隋州说了一声,征得他的同意,准备将钱三儿带回京,若是考核合格,便让他成为北镇抚司一员,若是不合格,就丢顺天府去,虽然唐泛已经离开顺天府了,但这点面子还是够用的。

钱三儿被这从天而降的喜讯砸晕了,对着唐泛再三叩谢,又在他后面跟进跟出,瞧那样子,恐怕是恨不得黏在唐泛身后当条尾巴了。

地宫坍塌,宋陵损毁,这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唏嘘不已的事情,但即使如此他们依旧很高兴,因为那两头镇墓兽也随之被压死在里面,村民再也没有听到那个诡异的哭声,也再也不会有人经过河边的时候被拖下去,自然人人欢喜,额手称庆,又对唐泛一行人感激涕零,直称为救命恩人,要为他们立长生牌位。

但对于刘家来说,这却又是另外一个噩耗。老村长死了,长子刘大牛也被证明早就死了,连尸体都不知所踪,之前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刘村长是白莲教妖徒李漫假扮的。

刘家人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顿时一片愁云惨雾。

不管如何,老村长的死都与巩侯墓有关,要不是他为了村子的安宁,亲自下去查看,也不会有后来的事情,所以唐泛嘱咐何县令要好生安抚刘家,以及那些同样受了波及,有家人伤亡的村民。

此行不仅剿灭了为祸地方的妖兽,而且一举将白莲教的河南分坛连根拔起,像李漫这样在教中担任重要职位的人物,也都死了,更不必说他们还杀了一干堂主,抓住陈氏,缴获白莲教徒苦心搬运出来的巩侯墓宝藏,无论怎么看都是大功一件。

但对其他人而言或许如此,对唐泛而言,却有一道阴影笼罩在他头上。

那就是尹元化的死。

之前在巩侯墓中,唐泛刚救了尹元化一命,转眼却被他推出去当挡箭牌,要不是隋州及时出手,当时死的就应该是唐泛了。

在那之后,尹元化看见镇墓兽离开了大殿门口,自以为有了生路,不顾一切跑出去,谁知道外面却还有一头镇墓兽,结果自投罗网,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可以说完完全全是死不足惜。

但别人不这么看啊,不说别的,尹元化的死讯传到京城,他那位老师梁侍郎,就第一个要找唐泛算账。

你说尹元化是被镇墓兽咬死的,谁信?证据呢?我怎么知道是不是你为了排除异己,故意将他留在里面?反正锦衣卫与你相好,自然会听从你的命令,杀人灭口,就是这么简单!

都不必等梁侍郎开口,唐泛就已经帮他想好如何加给自己的罪行了。

他甚至可以预料,这次回京,其他人也许会因此获得嘉奖,唯有他自己不会,非但不会,很可能还会有罪名等着弹劾自己。

为了此事,唐泛特意将程文和田宣叫到跟前,对他们道:“回京之后,朝廷恐怕要追究尹元化之死,反正你们没有下墓,倒时候照直说便是。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你们不必担心会被连累。”

程文与田宣二人在知道尹元化死了的消息之后,确实有些惶恐不安。

唐泛作为钦差正使,若是要将责任推卸到两人身上,分摊自己的责任,也不是不可以的。到时候他只需要在奏疏上说程文与田宣怂恿尹元化下墓之类的,程文他们就逃不过罪责,反正他们俩只是普通的刑部司员,连品级都没有,实乃充当炮灰的最佳人选。

但他们没想到唐泛不仅不打算这么做,反而跟他们说责任由自己一力承担。

在官场上待久了,许多人难免会将自己裹得紧紧,生怕行差踏错,更不敢随便出头,但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付出,自然就有回报,不是人人都只想着勾心斗角,铲除异己的。

程文感动之余,对唐泛道:“大人,属下虽然位卑言轻,但此行既然一起出来,想必作证的话,还是可信的,还请大人让属下一并具名上疏,证明尹员外郎的死确实是由自己造成的,怪不得大人您!”

田宣也道:“是啊大人,梁侍郎早已看您不顺眼,回京之后必是要找您麻烦的,尹员外郎平日里就对您诸多不敬,有这种结局也是天注定,怨不得别人!属下也愿意一道上疏作证!”

唐泛没想到平日里明哲保身的两人竟然愿意站出来作证,心里很有些感动,但他仍然摇摇头,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程文和田宣见唐泛心意已决,只好按下不提,心想再不济,唐大人在部里还有张尚书撑腰呢,应该也不会怎么样的。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刚刚离开京城不久,尚书张蓥就被调离北京刑部,到南京刑部当刑部尚书去了。

南京是个什么地方,在官场上混的人都知道,说好听了就是陪都,平调之后级别不变,实际上就是去养老,空拿俸禄不干事的,听起来很好,实际上没有半分实权,尤其还是刑部这种部门。

只因张蓥上回被唐泛那一通捧之后,还真就激起了内心为数不多的那一点良心,刚好碰上李孜省向皇帝献房中术,朝野一片骂声,张尚书也跟着上疏劝谏。

虽然人人皆知纸糊三阁老的大名,但实际上,万安、刘珝、刘吉这三个人之间也不是一团和气的,彼此各立山头,又明争暗斗,三足鼎立,谁也奈何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