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一章 番外 早饭(第2/2页)

傅百善见他吃得高兴,就极得意地表功,“半月前我到锣鼓巷去看我爹娘,回来时在南门口看见路边支应着一个巴掌大的小摊子,里里外外排了不少人呢。元宵正巧叫唤着肚子饿,我就叫乌梅过去端了一笼杂粮饼。里面掺了肉粒和青菜,果然是陋巷里难得的美味,回头我就许了一个月三两银子请他到咱家来当个早膳厨子。”

如今家里不同往日,仆役丫头们的进出都是程先生在暗处悄悄把关,这件事裴青自然清楚始末。

那人姓姚原是正经淮扬人,性情老实本分,手艺自然是没得说的,尤其擅长白案。不想一场意外大火把家里烧得精光,自己的右腿右胳膊也落下了残疾。东家嫌他手脚没有往时利索,就随意找了个由头将他解雇了。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要吃要穿要喝药,这人没法子就一咬牙进了京。

谁曾想京城比想象的更加艰难,不管哪个馆子见这人身有烧伤,连话都没等他说完就起身撵人。姚师傅除了煮饭烧菜别无所长,只得在路边借了个地势卖些小点心。因他味道好用料实诚,倒是引得周围百姓排着长队去买,这才让偶尔回娘家的傅百善提溜了出来。

裴青哈哈大笑,对于媳妇的这根舌头的敏锐程度简直是五体投地。

用程先生的话说,只有咱家乡君才能从普通的杂粮饼里吃出蟹黄汤包鸳鸯雪花卷的味道,无意间就又给家里挖了一个大厨回来。他老人家如今的日子悠闲得很,每日看看账本理理杂事,无事时就在街角听听大鼓评弹,最大的爱好就是窝在家里品评厨子们的手艺。

想来经历过从前的种种不堪,姚师傅为人低调得近乎谦卑,跟家里原先的厨子相处融洽不争不抢。又感念这家主人的知遇之恩,一天到晚地窝在厨房里研究新式菜谱,不求做到最好只求做到更好。得知男主人回家了,今早不到寅时起就忙活开了。

裴青又用了一碗赤豆元宵,豆子软糯黏稠桂花香得雅淡,在初秋的早上浓浓地喝上一碗,从舌尖到舌根从喉咙到肚里都是至为妥帖的。心满意足之下,就转头吩咐在外头侍候的大丫头给姚师傅送五两赏银过去,叫人安心留在裴家。只要用心当差,不比他往日当大厨来得差!

把丈夫送出了门,傅百善听丫头过来回话说,姚师傅捧着五两银锭躲在屋角掉了半缸子眼泪。起身后就央求门上的人帮着换成散碎银子,往家里捎带了三两,剩下的二两就买了些布头线脑和趣致的小玩意分送给周围一同当差的人。

九月的秋风将起,空中盘旋着干爽宜人的暖意,有沁脾的桂花甜香从窗外袭来。傅百善转头就看见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奔过来,顿时什么烦忧都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