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景星庆云(第2/3页)

夏祥望着高见元和燕豪远去的背影,微一思忖,心中不断闪现李鼎善、肖葭和夏来、夏去的影子,不由喟叹:“但愿先生平安无忧,但愿十一郎、十三郎遇难成祥!”

李鼎善的匆忙离去,夏来和夏去的失踪,都是因高见元而起,夏祥对高见元岂能不恨?只不过他心中实在想不通李鼎善怎么就是朝廷钦犯?先生不过是一个落魄的教书先生罢了,他一介书生,能犯下什么滔天大罪让朝廷震怒?

莫非是先生得罪了三王爷?捉拿先生的人既然可以由星王府随意出入,可见若不是星王府的亲兵,就是星王最信任的人。星王兼任上京府尹,统揽京城上京的一应行政、司法、民生要务,“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

上京府尹位高权重,前朝以及本朝曾有数位诸君担任上京府尹。上京是为都城,若非圣上最为信任倚重之人,断然不会担任如此要职。否则卧榻之侧,若有一虎酣睡,哪里睡得安稳?

皇上久病在床,又膝下无子,储君之位未定。三王爷年方三十,又兼任历任储君才能担任的上京府尹,再者他又是皇上一母同胞之弟,效仿太祖传位太宗的兄终弟及先例,三王爷已然是没有诏告天下但名分已定的储君!

三王爷又和宰相候平磐私交甚好。候平磐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通常称之为同平章事,是为宰相。

大夏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设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候平磐为中书最高长官,统领大夏政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以宰相之权加三王爷的皇族贵胄身份,以及可能的储君身份和上京府尹的大权,二人联手把持朝政,几乎是风雨不透,无人不避其锋芒。

夏祥心中起伏不定,倘若先生真是被三王爷所不容,怕是再难翻身了。再万一三王爷继承皇位,先生能够得以保全性命便是万幸。太祖立朝之初曾经诏令后世子孙,不得枉杀士大夫。曾有词人刘七变写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时太祖在位,刘七变正值进士考试,太祖见之,不悦道:“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将刘七变功名划去。

只是划去功名,并非杀他也没有追加罪名。

当今皇上继位以后,大考之年,连易与其兄连车同登进士科。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连易在试卷里写道:“当今皇上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既不关心百姓的疾苦,也不和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当时的主考官认为连易信口雌黄欺君罔上,要对他严加惩治。皇上淡然处之:“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大开言路。连易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嘉奖。”

其后,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居然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应当把他押送京城,请朝廷制裁之。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谋反都是大罪,杀头还是从轻发落,一般要诛连九族。皇上得知之后,不但没有震怒,反倒抱之一笑:“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诗一首以泄私愤,怎能治罪?既然要官,不如给他个官来做”。

于是,此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

夏祥此时还是一介布衣,就算考中了功名,授予了官职,也不过是七品及以下小官,入不了三王爷之眼,再如果三王爷得以继承皇位,他更是要臣服在三王爷的皇权之下。想要保全李鼎善性命,以他之力,恐怕有心无力。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皇权浩荡,威势无比,但愿三王爷谨遵太祖遗命,不杀士大夫,或许先生还可以有一条生路。夏祥收回心中胡思乱想,振奋精神,和萧五继续前行。

半个时辰后,夏祥和萧五站在了抱剑营的门口。

抱剑营说是青楼,却是通体红色,飞檐之上挂满大红的灯笼,亮如白昼。丝乐声声,红袖飘飘,莺声燕语,一派纸醉金迷气象。

门口宾客来往不绝,有轿子,有马,也有步行者,虽不是满门朱紫贵,也算谈笑有权贵,往来无穷人了。

夏祥站得稍微近了一些,被门口站立的龟公推了一把。龟公生得眉清目秀,乍看之下,犹如女子,若不是下巴的痣上长了一撮毛,倒也算是一个中等偏上的美男子。

“乱看什么?滚一边儿去。”龟公故作凶恶之相,对夏祥怒目而视,“瞧你的穷酸模样,进了这销金窟,怕是连骨头都剩不下了。”

萧五大怒,谁敢动夏祥一下,就和取他性命没有区别,他向前一步,伸手拎起龟公的衣领,怒吼一声:“再敢动我家先生一根手指,我拧下你的脑袋。”

“萧五,不得无礼。”夏祥如春风拂面般微微一笑,拍了拍龟公的肩膀,然后一拉龟公之手,“没请教阁下尊姓大名?”

龟公一挺脖子,不肯服软,毕竟在自家门口,只要他招呼一声,会从里面出来十几号人,对方只有两个人,三拳两肚脚就能放倒。

还没开口,忽然感觉手中多了一物,低头一看,是一个锦囊。锦囊里面有几块硬物,触手一摸,应该是碎银子无疑。他顿时喜笑颜开,点头哈腰换了一副面孔:“客官,小的姓王名有钱,因排行第八,人称王八郎。”

叫王八岂不是更好?夏祥险些笑出声来,用力忍了忍才没有失礼,说道:“八郎,这上京城里的所有青楼,你肯定都再清楚不过了,我且问你,好景常在在上京城有几家青楼?我从全有客栈一路走来,共有好景常在的客栈四家茶坊四家酒楼三家,却不见一家青楼,是何缘故?”

萧五糊涂了,先生一路走来,和他一样东张西望,并未见他刻意留意什么,怎的记得如此清楚?他不曾记得沿途有一家好景常在标识的客栈、茶坊或是洒肆。

“客官,你问我算是问对了,放眼整个上京城,谁有我王八……郎对青楼了解得详细对青楼事业投入了毕生的精力?”王有钱得意洋洋地抱住双肩,又故作神秘地说道,“说到好景常在,不怕告诉你,好景常在不只在上京,在大夏境内,就没有一家青楼,知道为什么吗?”

夏祥含蓄而笑:“难道是因为好景常在的主人是一位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