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大比之日(第3/3页)

虽说今年三王爷特意关照要多录取一些学子,以便为以后长远计,但夏祥还是会被他拿下。文昌举心想,即使夏祥文章如何出类拔萃,也没有上榜的可能。三王爷已然得知夏祥身为李鼎善学生之事,也暗中查到李鼎善人在京城,在和景王密谋大事。若是李鼎善回京之后,向三王爷认错投诚,三王爷大人大量,或许会既往不咎。李鼎善非但不诚心悔过,还有意帮景王谋划问鼎皇位,三王爷再有雅量也难以容忍李鼎善之举。是以三王爷盛怒之下,要他无论如何也要拿下夏祥功名,让夏祥断了进士之路。

夏祥呀夏祥,你莫要怪本官拿下你的功名,三王爷留你小名,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三王爷的幕僚之中,劝三王爷杀死夏祥者不在少数,燕豪也自告奋勇可以轻而易举取了夏祥性命。三王爷却是不许,三王爷心系天下,不愿因夏祥一人而寒了天下士子之心。不过文昌举也是知道,三王爷得知夏祥之才,抱了惜才之心,若是三年之后夏祥再来考试,到时三王爷皇位在坐,夏祥必定会为他所用。

夏祥也幸亏生在大夏,若是唐朝,不用三王爷刻意要他落榜,他也是半点希望都没有。大唐之时,每年大考,得中进士者不过三十人,有诗人叹曰,“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十枝”。终唐之世,贡举进士凡二百六十六次,及第进士为六千六百四十二人,平均下来每次进士及第不到二十五人。

大夏立国之后,为了更好地招贤纳士,太祖和太宗相继诏令天下,进士应试,凡出身平民和庶族者,优先录取,并大幅提高进士人数,正是因此,大夏读书之风之盛,古往今来前所未有。

太祖还广开恩科,凡应试十五举以上未被录取的,可不再经过考试,特赐本科出身。大夏立国以来,人才辈出,国力日益强盛,和太祖太宗朝时所立下了选拔人才的规则不无关系。

文昌举的目光在夏祥的脸上停留片刻,见夏祥向他回应了一个和善的笑容,他收回目光,轻轻咳嗽了一声,偌大的场地之上数千学子顿时鸦雀无声。

“诸位学子,本官乃是今年大比的主考官文昌举,受皇上重托,主持应试,自当恪守职责勤勉敬业,上不负皇命下不负苍生。诸位也应遵循圣贤教诲,不得舞弊不得抄袭不得夹带,一经查处,革除功名,永不录用。尔等可是记下了?”文昌举先是说了一通道德文章。

“记下了。”

众学子海呼山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