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牵一发而动全身(第2/3页)

因此,向来兄友弟恭的几位王爷,表面上依然相亲相爱,暗中却剑拔弩张,为争皇位各自上演了好一出缤纷大戏。

原本几位王爷各有所职,大王爷景王掌管兵部,兼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三王爷星王掌管吏部,兼上京府尹,四王爷庆王掌管工部和礼部,兼领御史台。五王爷云王掌管刑部和户部,兼枢密院枢密副使。四位王爷虽名义上掌管各部以及各有官职,其实四人并未具体过问政事。

景王掌管兵部,看似位高权重,其实不然,大夏的兵部并无实权,负责调兵遣将的是枢密院,枢密院等于是大夏最高军事部门,而兵部只是在枢官院调兵遣将的命令下达之后,负责执行并且做好运粮、完抚以及拔款等事情便可。而河北、河东路宣抚使一职,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并地方军队统帅,景王人在京城,很少出京,身为宣抚使也只是挂名。

三王爷星王掌管吏部并兼上京府尹,却是实打实的大权在握。吏部自不用说,执掌天下官员的选拔和升迁,三王爷掌管吏部以来,官员升迁调动不断,有人被贬,自然就有人升官,一升一贬之间,无数官员归心到了三王爷门下。

而上京府尹一职,负责京城的一应政事和治安,权限极大。虽位在尚书下、侍郎上,品轶不高,但却和御史台、步军统领衙门、九门提督府等衙门近乎平起平坐,且大夏各地所有诉状都要先呈到上京府,是以上京府相当于一个小刑部,承接了一部分刑部的职能,甚至比刑部还更为专断。再者上京府掌管京城的一应治安和政事,就连六部之事,只要涉及到了京城的治安和政事,上京府都可以插手过问,却不算越权!

更有甚者,上京府可以以危害京城治安和政事为由,拒不执行六部甚至是宰相之命,是以上京府尹虽只是正三品官员,在遍地二品一品大员的京城之地,并不显赫,却可以直接上殿面君。天子脚下无小事,上京府尹一职,确实无比重要。

当年大夏尚未北上之时,定都临安,太宗就曾以王爷之身担任临安府尹十余年,后来太祖见太宗逐渐势大,临安府已经在太宗的掌控之下,意欲迁都长安,结果在太宗的反对下,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赞同迁都。太祖无奈之下,只好收回成命。

三王爷担任上京府尹不过半年,又有上京府少尹付擢具体执掌上京府一应事宜,上京府并未被三王爷一手掌控。帝王心术向来如此,想必皇上虽信任三王爷和候平磐,却也不想将国之权柄全部交由三王爷和候平磐二人之手。是以候平磐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又任命苏确为参知政事的副相,以牵制候平磐。

同理,五王爷虽掌控枢密院,有调兵之权,调兵之后,具体执行却由景王发号施令,也是呈制衡之势。

京中局势,无人能比李鼎善更一目了然了,只因李鼎善在京城为官数年,又外放到地方上担任地方官多年,又有三年时间在中山村隐匿,静观京城局势变化,可以说,他既是朝堂中人,又是闲云野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退自如的身份,让他比“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京城高官更能看清上京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局势。

和景王、星王相比,四王爷庆王和五王爷云王更是不过问具体事务,二人所执掌的衙门,不管大事小事一律由副职掌管,除非有需要惊动皇上的重大事宜,否则都是小事。大夏承平多年,几十年来没有战端,也无天灾人祸,四海升平,是以二人也乐得做一个逍遥自在的王爷。

只不过皇上病重之后,先是三王爷以替皇上分忧为由,开始具体过问吏部的一应大小事宜不说,连上京府的大小诸事,也要付擢事无巨细都要向他汇总。更有甚者,三王爷还插手了今年的大比!

大比本是礼部所辖范围,知贡举文昌举也是礼部尚书,礼部本由四王爷庆王掌管,四王爷向来垂拱而治,却忽然发现,礼部尚书文昌举既和他不熟,又不听他的话,完全当他不存在一般。

庆王就难免有几分生气,垂拱而治的前提是一切皆在掌握之内,失去掌握的垂拱而治不叫垂拱而治,叫大势已去。庆王的脾气向来很好,是人人皆知的笑面先生,很少有人见过他生气,是以庆王一生气,后果就有些严重。

庆王开始收权了。

庆王以为收权会很容易,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皇上交由自己掌管的势力范围所在,不料一收之下才意识到了问题比预料中麻烦许多,一是皇上病重,无力再主持公道,二是星王不肯放权。他很是不快,找到三王爷王府要和星王当面说个清楚,星王开门迎客,对庆王所提之事一一应允。

庆王以为大功告成,等回去之后才知道,星王只是说说而已,他掌管的势力范围之内的一应事宜,诸位官员还是事无巨细向星王呈报,并由星王裁定,无人在意他的意见。

庆王很是愤怒,便去找云王诉苦,寻求云王的理解,争取云王成为他的同盟。不料云王正在家中舞剑,一身道袍,一脸的清风明月,满身仙气,对庆王的的遭遇,云王表示了愤懑并且好言相劝,让庆王不要被眼前的浮云所困,要敢于追寻无上的大道。

大道不在皇宫,也不在王府,而是在高山之巅,在森林深处,在草原腹地,在天涯海角……庆王被云王一番谈玄说妙的话弄得云山雾罩,悻悻而归。

李鼎善却不相信庆云会就此收手,更不相信云王真的一心向道不问世事了。若是皇上龙体康健,至少还有十几二十年春秋,云王也不会有太多想法,二十年后,他将近五旬,继承皇位也没有可能。况且十几二十年间,皇上或许会生下皇子。

只是皇上突然意外病重,作为最年轻的皇弟,最是符合兄终弟及的继位之序,云王若不动心绝无可能,况且以眼下的形势来看,星王如此迫切想要继位,以星王的强势,若他真的当上了皇上,几位王爷怕是不会再和如今一般逍遥自在,星王多半会削夺王爷之权,或是迁出京城分封到偏远之地永不许进京,也在情理之中。

若再进一步,逼死几个王爷以稳固皇位,也不是没有可能。太宗当年虽厚待太祖两位皇子,一人为九千岁一人为八贤王,也是因太祖的长子被太宗囚禁至死,引发了无数御史上书,太宗顾及名声才不得已而为之。

李鼎善最是清楚不过,四位王爷之中,虽说景王年纪最大,但最有实力和星王争夺皇位者,非景王莫属。只是景王身为皇上兄长,不合兄终弟及之例,怕是无望继承皇位。皇上封夏存先为见王,也是有意故布迷阵,让人误以为皇上有意过继夏存先为皇太子。只是夏存先和几位王爷相比,无论城府、德行还是威望,远不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