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纪事之初入深宫 第一卷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九章 伴读(第2/2页)

十岁之后,便注重为辩学。

老师会像给学生留作业一样,挑选一些政治问题让皇孙们处理,或是口头裁决,或是笔答,以此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连,活学活用。

今日辨学的题目就是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远的内容即是:儒学之要义。

与瞻基一同在东宫书房读书的是太子四位年长的皇孙,除了瞻基以外,还有同母弟弟瞻墉,太子侧妃郭氏所生的瞻垲,太子侍姬李选侍所生的瞻■。

题目一出,瞻墉与瞻垲当下便奋笔疾书,瞻■则低头深思。若微抬眼向里望去,只看到瞻基稍加思索片刻,即低头执笔,这才略略安心。自入宫那天起,不知不觉,便将自己与他的一举一动连在了一起。

稍后,各人将答案呈至太子少傅姚广孝面前。他展卷一一阅览,从他的脸上看不出情绪。片刻之后,他才重新将目光投向殿内的诸子。

他的目光最后投向了左侧第二排的瞻墉,“将你的文章念给大家听听!”

“是!”瞻墉起身答道,“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瞻墉认为,唯‘君子’是为第一要义,因为它简单明确,就是通过树人,以达到世事的平和。论语中说道,君子有五仁:恭、宽、信、敏、惠。而君子的成功还要有:仁、知、永,仁是刚刚提及的五仁,知是知识,见识,领悟,经验等,永是勇敢,永恒,坚持。所以,瞻墉认为儒学精髓是,树人作君子,而仁就是做君子的要义。”

姚广孝不置可否,又问道:“你认为儒学精义与王道的关系呢?”

若微暗暗偷笑,原来这才是朱棣将他派作太子少傅,督学皇孙们的真正目的。

瞻墉想了想,才回答:“孔子儒学中的‘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以德施政’和‘礼下庶人’均是最高的治国思想境界,仁就是王道!”

这样的话似乎有些道理,又似乎过于狭隘地只理解了字面的意思,若微摇了摇头,默默地一声叹息。

想不到,就是这样一声几乎不可闻的轻叹,让她显现了原形。

“谁在叹息?看来有人对越郡王的话并不赞同!”姚广孝目光如炬,向窗边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