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农女(08)(第2/3页)

其实这番话,老太监也与皇帝说过,只是每次皇帝问一句,他都细细回答一遍。

“嗯,朕还想要一幅千里江山图,让陈宣画一幅赝品,送去陶府,让那位给朕绣,银钱该是多少就多少,别贪小便宜。绣好了重重有赏,不限时间,慢慢的绣。”

皇帝托着手肘,摸着下巴,越看越喜欢。

“是,老奴马上去办。”

老太监立马出去,这事他的亲自去办。

服侍皇帝多年,他看的出来皇帝的神色,知道皇帝什么时候是认真的,什么时候是敷衍的。

他刚才就瞅到皇帝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很认真。

那利眼一眯,他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需要怎么应对。

皇命抵达离京城七百里外的陶府老宅以及八百里外的陶大人上任的府城,就连京城的另外一家陶府也接到了消息。

京城震动,皇帝亲自带货,刮起一股杜氏绣品的旋风,那能动有特殊属性的绣品,估计近两年他们都没有戏,但杜氏出品的普通绣品据说有,虽然也不多,但也好过没有。

各家各府派了人前来找,千里迢迢的,陶府的刘氏,可忙慌了。

带着齐嬷嬷亲自来了许媛媛家。

进来就看到方方正正的庭院,还有院子中四周栽种的果树,郁郁葱葱。

没有她们府中的景致,但也不差。

一路马车进村,道路宽敞,进来的村道两边都是绿树,看起来真不错。

双方寒暄,坐下,许媛媛坐在自己请木匠打造的沙发上招待刘氏,“太太,吃茶。”

刘氏四周张望,笑到,“梨香,你家看着不错啊,不比咱府中差?”

许媛媛也随着刘氏的眼神扫过屋中的摆设,淡笑,“太太,可不敢比。您仔细瞅,家具木料,还有建房的材料,那可不能与府里比。”

刘氏早就瞧出来了,但她还是蛮喜欢梨香家的摆设还有装修,看着宽敞,舒服。

“梨香,今儿来是想跟你说一声。也是想让你做好准备,再找你求几件绣品……”

大太太刘氏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说了皇帝要绣千里江山图的事情,等那绘画大师画完赝品,再送来,就要开始绣制。

趁这个空档她想求几件绣品,特殊属性的也行,普通的精美绣品也行。

还说了京城的大户人家现在求一幅她的绣品有多难。

杜氏绣品如今是京城大户宴会时身份的象征,也是炫耀显摆的物件。

许媛媛听着,张大嘴巴,不可置信的模样取悦的刘氏。

刘氏不无遗憾的说,“还有人求你师父的绣品,可惜了,当年你师父并没有在人前显示她那些神奇的绣品。要不然不知道那些人家怎么抢?”

许媛媛笑道,“太太,我师父入世是为收徒。不是为了留下绣品,如果我有师父那样的天分也不会暴露自己的能力。就是因为这样,师父才说不管我,让我用绣品赚取一些银两,在俗世过生活……”

不愿意招惹麻烦,说明白点。如果说明白了,还有人对付她,那她就不会迟疑,痛快下手,报复回去。

刘氏多聪明的人,瞬间听出来许媛媛的话外音。点头说道,“对,你家里有多的绣品没有?”

“有,有几幅,普通的特殊的,都有,但不算太大。”

“不大,不要紧,赶快拿给我瞧瞧,正好让我带回去。价格你放心,我给你加价,现在外边求的太多了,亲王,公主,郡王,公侯,数不胜数。”

“那可多谢太太,我呀正好多挣些,以后多置办一些庄子,铺子,宅子。”

上次托陶府在京城置办了一套三进的宅子,两座庄子,两间铺子。红契早就到了她手上,放在空间的一个盒子中。

刘太太笑道,“梨香,我现在才发现你就是个财迷,置办宅子简单,京城来了不少人,想买那特殊的绣品,我让他们帮你找宅子,你喜欢多大的?喜欢什么地段的?”

“太太,最好是靠近京城会试的周边的宅子,或者地皮也行,东城西城都行。宅子最好是五进六进带左右跨院的那种。”

“嚯,梨香,你胃口不小啊?”

“太太,我就是觉得京城的宅子怎么也不亏,先买着,放在那儿。”

不多解释。

有些事也解释不通。

“那倒是,历朝历代,京城的宅子价格都没有怎么低过,除非天下大乱,否则不会低价。”

刘氏自小在京城长大,嫁人以后才离开京城。不过看眼下,几年以后也得回京城,只要刘氏的公爹调回京城,刘氏她们也要跟着回去。

刘氏的丈夫陶府的大少,也在准备会试,期待高中进士。

许媛媛知道,四年后,陶府举家搬进京城。

“谢谢太太 ,我先去拿绣品,买宅子买铺子庄子的事情就麻烦太太了。”

“嗯,去拿,我先去瞧瞧你那些徒弟们的绣品。”刘氏去东厢瞧瞧,她听齐嬷嬷说过,那边几间房都改成了绣房,梨香带的侄子族妹们,都在这边学习练习。

“好,太太去瞧瞧。”说完,许媛媛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进屋去取绣品。

她绣了一幅百福图,有特殊属性 ,真能请福神赐福的那种。

绣的全是小的特殊的绣品,不大,但也不是很小,在当前的市场价格下,绝对能有个好价钱。

来一趟,不能白来,刘氏在东厢几间屋子走走瞧瞧。发现不少正在绣的绣品都不错,比以往她用的那些帕子都不差。

送走刘氏,许媛媛再次有大笔进项。

刘氏走之前还代替绣坊的掌柜收走不少帕子,还有小件绣品之类的。许媛媛家的两个大侄女的绣品最是出众。价格也给的高,也是杜氏绣品,一个姓,两代人也是卖点。

早起。

家里的车夫,驾着马车送许媛媛还有家里的几位小姑娘,去府城。

马车内,几位小姑娘高兴的叽叽喳喳,她们现在在家里的日子比以前可好过了。偏心眼的娘,也不那么偏心眼了。

她们不做粗活,不能伤手,不能让手起茧子,还有她们绣绣品挣的银子,只给家里四成,其余的六成归她们自己,可她们还小,不能自己保管,就让小姑帮忙保管,每人一个小账本,每次卖完绣品存在小姑那边多少银钱,自己记在本子上,支出多少,也自己签字,记在本子上。

娘不敢说多话,全是小姑做主,小姑还让家里的哥哥弟弟教她们抽空识字,学算数。

日子好过了,吃的好,不用晒太阳。她们有了银钱,还在跟小姑学绣技,小姑娘们高兴啊。今日进城是为奶奶挑选生辰礼物,她们几个凑钱给奶奶买一支银簪,小姑说了,不在贵重与否,在一片心意。

买银簪是告诉奶奶,姑娘家培养好,比儿子值钱比儿子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