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苍老(第2/2页)

何官媒撇嘴,悄声道:“谁知道呢,这世上的事儿都是一报还一报,夏姑娘再有钱,也不是公主郡主,没得叫人都让着她家的。”

“鲁太太以为她家比林家有钱,往后那位昌大爷还得靠着她家的钱,以此寻事欺压。”

“她们却没想到昌大爷毕竟是十几岁上中的举人,到底前程也未可知,万一夏姑娘真把夫家公婆得罪死了,又拢不住丈夫的心,等昌大爷发达了,她又有什么好日子能过?昌大爷爹娘……可也不是什么和善人呐。”

李官媒道:“去年我上夏家几回,只觉得鲁太太确实在夏姑娘婚事上挑剔,接人待物倒是慈和,没想到她竟也这样难缠?”

“慈和人?”何官媒轻嗤,“若真是位慈和人,怎么她亲身教出来的姑娘却是那样?”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夏姑娘由鲁太太亲身教养大,一应脾气行事,就算是娇惯出来的,估计也没少和她娘学。”

李官媒笑道:“这话倒是。你说他两家这么折腾,最后竟还完婚了,不得不说昌大爷和夏姑娘真是有缘。不是说八月初就成婚了?到现在也有三个月,何姐姐还知不知道他家怎么样?”

看李官媒满脸都是“想听热闹”,何官媒笑道:“你别说,这才成婚三个月,我还真又听说了一二件他家的热闹。”

卫氏花了一千三百两整买下院子,又花了五十三两修葺房屋置办家什,眼看将将三千的存银变成一千六七百,置办了许多聘礼放上聘金又去了六百,手里只剩一千出头的银子,心痛得了不得。

好容易把原来住的那处二进院子卖了,收回四百多银子,夏家又折腾聘金聘礼,挑这个捡那个,把林满卫氏卖房子得来的四百多银子折腾得精光。

原来林满卫氏买了这处院子后,卫氏又到夏府去拜访,鲁氏听见婚房有个两进院儿,也不好再多挑房子太小,便开始从细枝末节里挑剔。

鲁氏一时说:“那花园子里须多种桂花,婚房院子里也得栽种两棵,既吉庆,又合了我们家姑娘的名字。这‘桂’就是富贵,亲家想必也盼着家里富贵绵长罢?”

这话一说,卫氏难道能说个“不”字?只得应了。

鲁氏笑道:“不过这时间太紧了,离婚期近,新苗儿也长得慢,不如我送亲家些,等到成婚那日,一院子的桂花香,岂不喜庆?就是不知亲家家里有没有会种树的人,不如我也送亲家两个……”

桂花树是不得不受,若再接了夏家的人,说出去他们家就太丢人了,卫氏忙摆手道不必。

话全都让鲁氏说完了,卫氏就得带着这些桂花树回去,找了林满,两口子拿银子请了人种上,一天两趟的看可千万别死了,后来索性花大价钱买了个会种树养花的下人。

卫氏再去夏家,鲁氏又说姑娘自小娇惯坏了,家里也不缺银钱,从早到晚都是要点心有点心要热茶有热茶。

知道亲家家里艰难,也不要求太多了,就在新房设一处小厨房,等姑娘过去了,要茶要水也便宜,一应吃喝的钱,姑娘自有嫁妆,不用亲家费钱。

卫氏只得道:“既然昌儿要娶媳妇,夏姑娘就是我们家的人,怎么能花用儿媳妇的嫁妆?亲家放心,我们家绝对亏待不了夏姑娘。”

鲁氏一笑,十分亲热的说了许多好话,捧得卫氏颇有些飘飘然,等回了家盖上小厨房,银子花了出去,才又觉得心痛不已。

儿媳妇儿还没娶到,银子先流水样的花了出去,卫氏日夜盘算着从哪里能省一抿子出来,短短几个月,愁得人老了好几岁,鬓边儿添了许多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