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回忆(第2/2页)

和玉雪签完这份契书,文皎私下里笑了好一会儿,又心生感慨,心道她也算是保障妇女工作权益的第一人了罢?

白露四个成婚的时候,文皎心里虽然有些不舍,也有些伤怀,更多的都是高兴和喜悦。

她们在她这里再是受人尊重,吃穿用度都比她和黛玉几个“主子”差不多,也是身契在她这里的丫头,说到底命都不是自己的。文皎再有心体贴她们,也不能以一己之力直接和整个贵族阶层唱反调。

一旦成了婚,不拘怎样,文皎能把她们都“放出去”,她们总是在官府消了身契成了平民。况且她们四个的夫婿个个都不错,眼看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文皎也没什么好伤怀的。

这几年来,近亲交好之家的姑娘文皎也看了几位出阁,婚事去过不少。

身份到了能让她去参加婚事的人家,八·九成都是高官显贵。到了这个身份地位,就少有人心坏到拿儿女终身幸福开玩笑,各家要嫁女,必是精心择过女婿,才敢送女出阁。

文皎观礼时,不论是在女方家还是在男方家里,人人面上都扬着笑意,就是女孩子的父母双眼里含着泪,嘴角却也都是上扬的。

就是她自己和林海成婚的时候也并没多过伤感。那时她才做了不到半年爹娘的女儿,又是千里南下远嫁,就是什么离愁别绪也在水上散没了。

她还记得大婚的前几日,她心内几乎没什么甜蜜期待之情,想的都是往后怎么把这份婚事当一份工作来看。

那时候哪里就知道她竟和林海也做了一对外人眼中的神仙眷侣?林海一个古代士大夫,在卧房里答应了她从那往后就她一个,几年过去了,真的就一直只有她一个。

刚成婚的那二三年,文皎还为几个姨娘不痛快过几回。

但如今,她们四个里头,曹氏是早已出府重新嫁人,偶然看到陈嬷嬷信里露出的一二句,便知道曹氏日子过得不差。

比曹氏大不了两岁的沈氏,因她自己心里想不开,已经在京郊庄子上化为一抔黄土。

郑氏周氏两个年纪大些的,一直不出什么差错,也不起歪心坏心,老老实实过日子。

文皎早就想开了,既然她改变不了林海的以前,就只能接受,也不必拿这个折磨自己,只要林海身心都只有她一个就好。

人总要向前看。

林家富裕,文皎没想着磋磨郑氏周氏,一应供应衣食都不缺,就是生病请大夫,也是能请就请好的来看。

文皎本以为就这么养着,估计还得少则十年多则二三十年,才能送走她们两个。

但去年五月份时,文皎就收到信,太医说郑氏也就在这两年了。

今年开春,京里送信过来,陈嬷嬷说郑氏已于正月里病故,按着她以前吩咐好的例,把郑氏的私房财产拿出来办丧事,葬在了庄子上,剩下的银钱给郑氏收养两个干女儿,给她摔盆哭丧。

周氏因和郑氏有将近三十年的情分,舍不得郑氏,和陈嬷嬷言明,自请去庄子上为郑氏守灵,往后不再回京中。

文皎沉默了一会儿,提笔给陈嬷嬷回信,答允了周氏所求,让周氏想带什么私房尽管都可以带走,府内照旧给她每个月的月例供给,想要谁跟着服侍,让她自己和身边人商议。

再过了两三个月,陈嬷嬷回信,说郑氏丧事尽已办完,周氏也已搬到庄子上去。

同来的还有周氏的亲笔信,信中说她在庄子上给郑氏守灵,景致颇美,诸事都安心顺意,叩谢夫人恩德。

从此往后,她会日夜在佛前祷告,祝夫人和姑娘少爷们长命百岁,事事顺遂。

郑氏沈氏已去,周氏自愿搬到庄子上,曹氏婚姻美满。

所以,等这回林海文皎回京,整个国公府就真的只有他们一家人,再无一个外人。

那年林海升任刑部尚书,他们正好往老家去一回,那时林游的娘黄氏——文皎还得叫她一声婶子——见林海越发发达高升,仗着她辈分大,还痴心妄想把她侄女儿黄玲娇塞给林海做妾。

黄氏说让她贤惠些,要主动给林海纳几门妾室,又当着黛玉的面儿说“养个丫头有什么用”时,招得文皎动了真火,三言两语把她们姑侄说得羞愤至极。

如今林海比那时候官儿还高了,且又成了国公,也不知道黄氏有没有明白些,或是世上还有和黄氏一样糊涂的人,想把家里姑娘塞给林海做小。

黄氏总是林游的娘,不可能一辈子没来往。

她再要作妖,也不必文皎自己出马了。

玉梅这个小辣椒,自然能把她收拾得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