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升官职二郎立功(第2/4页)

为了让普通百姓不因为镐京城的忽然繁荣而活不下去,师兄弟两个可谓是呕心沥血 。

五皇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每逢给皇帝上奏折时,都会把这些办法上报 。

也就是镐京现在是西北边境贸易中心,郑颂贤这样折腾也没人说他,换作别的地方,早就被人参成马蜂窝了 。

边境贸易的开放,不光让镐京城以及周边地带繁荣了起来,三条主要路线上的许多小城也跟着喝了口汤。

此事边巡抚功不可没,郑颂贤的权力只在镐京,想让秦西省别的州府一起支持边境贸易,就需要边巡抚的力量 。

边巡抚看着这群年轻人把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内心不免也起了一些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能做主帅,帮着敲敲边鼓也行 。

在边巡抚的协助下,各州府很少出现拦路抢劫或是坑害外族人的事情。

郑颂贤投桃报李,和秦西省其他州府联系,把各地易于运输的特产都运到镐京来。

京城里,皇帝欣喜地看着秦西省从以前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随着边境贸易的开放,渐渐越来越繁华。

每次五皇子送来了折子,皇帝都会写两句免礼的话打回去 。边境贸易的税收越来越多,五皇子为防止有人参他,请求皇帝派了专门的户部官员过去 。他每年送两次税银,每次皇帝都会给他预留一些作为开支 。

父子两个之间信任度目前还比较高 。

主要是五皇子送回来的银子多,其余的事情皇帝就睁只眼闭只眼 。

太子有时候真羡慕五皇子,一年就给朝廷挣了那么多银子,这两年的军费基本上就是五皇子送回来的,皇帝当然觉得这个儿子好了 。

等边境贸易满了两年,太子在大朝会上提出请求,“父皇,宣郡王开西北贸易,带动了小半个周朝的民生,功不可没,理应封赏 。儿臣请求,升宣郡王为亲王爵 。”

皇帝自己也有这个心思,就等着人提呢,太子能开口,那最好不过了 。

顿时,附议的人很多。

当年五皇子为了陆家,丢了亲王爵位,这一次,他主动请缨去大西北沿子吃沙子,喝了两年的西北风之后,他再次用功劳给自己挣来个亲王爵位 。

陆二老爷夜里在家里祠堂里供奉了父亲和兄长,告诉了他们这个好消息 。

与五皇子封亲王的同时,陆二老爷也悄悄升官了,从五品御林右军副统领,变成四品御林右军统领。别小看这一级别,他掌管的人马从几千人,顿时变成一万多 。

陆二老爷象征性地请了两桌酒席,刘文谦作为亲家,自然要去喝喜酒,魏氏也带着刘悦兰去了 。

皇宫内,孙皇后仍旧一如既往宠着孙良娣 。孙良娣母子两个一直住在昭阳宫,因着皇帝总是过来,她儿子反倒比两个嫡子更容易见到祖父祖母的面。

这下太子妃有些着急了,她两个儿子因为读书,且住在东宫,平日里很少见到帝后的面,孙良娣的儿子近水楼台先得月,倒是三天两头见到皇帝 。

小孩子不懂事,见到祖父也不知道害怕,皇帝想着这是太子的儿子,有这个孩子在,孙皇后和太子的关系也不至于太僵,对这个孙子也多了两分疼爱 ,偶尔还会抱一抱他 。

孙良娣就更不想回去了,反正太子也没有特别宠爱她,回去做甚 。

孙皇后每天把这个孙子带着,让他和六公主一起玩,太子也借着孩子在这里为借口,每天过来除了给孙皇后请安,也看看儿子和妹妹,还经常给六公主送东西 。

昭阳宫和东宫之间,因为孙良娣的儿子,暂时维持着表面的和平 。

太子妃眼见着孙良娣的儿子拔了头筹,内心渐渐不平和起来 。她折腾了周家姐妹这么久,渐渐也觉得没意思起来。

可她是太子妃,现在被一个良娣死死压在头上,她如何肯甘心 。自己受委屈也就罢了,她不能让两个儿子跟着她一起受委屈 。

原来她还寄希望于太子,毕竟夫妻两个曾经共患难过。等她渐渐发现太子已经无力为她们母子考虑时,太子妃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幻想 。

这一场争斗中,太子妃最无辜。她爹骨头软,被周家牵着鼻子走,当然,也有可能周家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太子的要求 。但不管哪一种,她爹做了马前卒,正面和孙家冲突,现在她跟着倒霉 。

太子妃开始自救,她仍旧每天去昭阳宫请安,孙皇后赶她她也不走 ,亲自服侍婆母起居 。孙皇后本就不是个刻薄人,因为立场不同,才冷了太子妃,见她这样纠缠,叹了口气之后,也就随她了 。

除了死死扒着皇后,太子妃同时勒令娘家人,不许再和周家往来 。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太子登基还不知道要等几十年,她要是这样沉寂下去,早晚她这太子妃的位置也是别人的。

不说太子妃的挣扎,封王的圣旨到了西北之后,整个安抚所都轰动了 。

皇帝这次很大方,不光升了五皇子的爵位,大家的官位都有了变动 。和五皇子同来的几个人,梅大人调走了,升了一级,太子的人也高升了,只剩下那个没有背景的李大人和皇帝给的那个纪大人。

没调走的这两个也升了一级,不过仍旧留在原来的职位,只是品级涨了,当然,俸禄也跟着涨了 。

不光这两个人,郑颂贤也升了一级,从正四品变成从三品,但他还是镐京知府 。

旨意一到镐京,立刻有人来汇报刘悦薇 。听说丈夫升官,刘悦薇夜里准备了一桌酒席。

郑颂贤才一进门,刘悦薇就给他行礼,“恭喜郑大人,贺喜郑大人,又升了一级 。”

郑颂贤还礼,“恭喜郑太太,贺喜郑太太,离一品诰命又近了一级 。”

两口子开过了玩笑,一起哈哈笑了起来 。

郑颂贤拉着她的手进了屋,一见到满桌的菜,立刻笑道,“娘子深知我意。”

刚坐下呢,沛哥儿回来了 ,好奇地问道,“娘,今天是什么好日子?”

刘悦薇一边摆碗筷一边道,“你爹升官了,咱们庆祝一下 。”

沛哥儿吃了一惊,“爹要离开镐京了?”

郑颂贤微笑着解释,“爹不走,爹还做镐京知府 。”

沛哥儿虽然年纪不大,对官场上的级别和职位都非常清楚,“爹,三品的知府,可着满朝也就您一个了 。儿子敬您一杯,祝贺爹升官了。”

他端起自己的杯子,其实里面就是甜汤。

父子两个喝了一杯。

刘悦薇给他们夹菜,“你爹这官升的可真不容易,做知府都累成这样,以后要是做了更大的官,怕是要住在衙门里了 。”

郑颂贤看了她一眼,笑得意味深长,并没说话,刘悦薇却忽然脸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