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第2/2页)

至于那位父亲,元春懒得管了,这样的心胸眼界,不可能走得很远。

黛玉挑眉:“取这位余秀英?”

元春颔首:“做女官需要毅力与棱角,她母亲上京来了,也需要这五两银子的俸禄安家落户。那位罗姑娘去太学学习几年吧,她不是想写成一技之长,回乡兴办实业吗,到时候若是表现好,安排她去惠民署供职。她性格平和,做生意和气生财,这是她的长处。”

事后,元春召见了取中的三十位女官,给予鼓励。

然后,把她们交给范宫正进行短期培训,做女官经常要出入宫廷,宫廷礼仪需要修习,免得被人攻击,或者惹了不该惹的麻烦。

元春临时添加一个附加条件,陪读陪考之人,可以去南苑的各种做个应聘差事,南苑优选安排女官家眷。

惠民署有侍卫,有胡园林守卫,比住在外面安全,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这其实就是给余秀英开方便之门。

她自己是搏命之人,也喜欢敢于搏击之人。

余秀英与她母亲就是这种敢于搏命之人。

这一条之前并没有,江南来的富家千金女,家里在京都就有居所,有丫头老妈子,哪里需要差事。

农家来的考生,为了节约银钱,考生上京听从衙门安排,坐的是惠民署安排的车架,家人根本没人进京陪同。

这些年,太后贤名远播乡野,在百姓心中犹如救苦救难的菩萨。

太后娘娘兴办的惠民署,得到百姓信任,觉得把姑娘交给惠民署的女官,十分安全。

像是窦巧娘的兄长进京来了,他是来读书,最多给书局抄书赚钱,再不会去南苑做工。

南苑的先生多是义务教学,他去了没有入息。

京都许多闺秀不愿意出头做官,却愿意去南苑教授那些孤儿们读书,在太后面前耍好感。

陛下眼下尚未指婚,京都的贵女都有机会。

并非人人都如贾代善这般,不愿孙女进宫。

多数是贾母王氏这种,希望姑娘飞上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