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祸国殃民的太后 30

“县城以上的城市中,各建一所男子学院,一所女子学院,乡村中,家中土地在十亩以上者,不享受免束修入学的待遇,城市中,家有恒产,生活无忧者,不免束修,具体规则,由礼部、户部与吏部共议,将由监察部,负责监管新规的落实情况!”

洛薇知道,真正执行起来,不可能真正达到理想状态,但只要能让七到八成的贫苦百姓受益,这项投入就值得。

朝中这些大臣,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才拿拿到入宦的门票,少数是蒙受荫恩入朝为官者,但无论出身如何,都不影响他们自诩为孔圣人门下,将教化二字挂在嘴边。

洛薇打着教化天下的名义,要推行这场普及基础教育的举措,与这些大臣心中的打算,毫无关联,却让所有人都不敢将心中的异议说出口。

可洛薇提出的女子学院,还是触动了他们敏感的神经。

“禀告太后,您说的新规,主要惠及那些最贫困的百姓也就罢了,可这特意设立女子学院,就没必要了吧,自古以来,女子当以贤淑贞静为品,岂可让她们抛头露面去求学,有辱风化,此举实存大不妥!”

面对右相提出的质疑,洛薇虽然心中愤怒,面上却不动声色。

“如今,国内招收女工的作坊越来越多,许多女子收入,足够养家糊口,只有摒弃旧有的观念,让女子也进学,才能让她们也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工作中,为国家增加税收,女子接受过圣人思想的熏陶,才能更好的教育下一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江伯丞迅速附议道。

“太后英明,女子,本就在天下人之列,既然要教化天下,岂有只教化男子,摒弃女子之理,何况初步,只在每座城中设一所女子学院,招收女学生的数量,势必有限,此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尚需观望,诸位不必如此在意。”

堂堂礼部尚书都这么说了,旁人纵有异议,也不便再当朝提出。

洛薇满意的颔首道。

“还是江卿家深明大义,女子亦为人,近些年来,女子为国库的增收,可是贡献巨大,众卿家花着人家赚的钱,怎可不将人家当人呢,教化天下人,乃是历朝历代的夙愿,以我等之力,能做的,其实很有限,只盼能给后辈们打下基础!”

感慨完后,洛薇语气一变,冷声严肃道。

“教育新规推行后,一旦发现,有胆敢干涉、阻挠者,无论他是什么身份背景,一律去职查办,抄没全部家产,全家打发回原籍,让他们也享受下赤贫者的处境,却不能享有任何新政的优惠待遇。”

冷酷的言辞,令众臣心中凛然,他们知道,太后但凡如此放话,那势必将会是说到做到,绝对没有商量余地。

经过数年的发展,在众大臣已经被逼习惯高强度的工作作息的同时,仿佛无处不在的监察部,现在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谁也不知道。

毕竟这个部门的花费,大多都是由宫中出资,只有那些,监管他们这些官员的那些人的月例,是由户部走帐。

而此举,在许多大臣看来,是太后的报复,专为膈应他们,才有意为之。

花原本被他们这些大臣,视为自家钱袋子的国库里的钱,养着这群监视他们,时刻提醒他们必须要忠于职守,轻易不敢往钱袋子伸手的人。

对监察部的本事,深有体会的众大臣,都知道洛薇的这个撒手锏的威力,面上不敢公然做任何小动作。

在新规定案,户部拨给礼部的专项资金也到位,正式开始行动后,也就洛薇眼皮子底下的京城女子学院,从筹建到动工,都进行得十分顺利外,地方上,却遇到各种阻力。

看似地方官府对新规,都持赞成感恩的态度,在实际操作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不顺,让新规无法得到顺利推进。

收到各地提交上来的各种诉苦报告,洛薇只是冷笑,哪怕是江伯丞亲自进宫诉苦,她也只是做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只交待江伯丞要耐心,要鼓励直属礼部,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们,让他们不要急,逐步克服这初期的困难。

当众大臣以为教育新规推行不顺,洛薇都已经放弃,将精力放在开启第二次海运上,开始私下庆祝他们所取得的胜利时。

距离教育新规的正式推行,已过去半年有余。

休整一年多以后,康平八年,载满货物的第二次海运,正式启航,扬帆远去时,京城女子学院,已经开始正式招生。

京城附近的城市女子学院,虽然进展缓慢,但也大多进入完工状态,周围的乡村学堂,也已开始正式招生。

可在地方上,除了连山南省在内的小部分地域,大多省府中,不仅是城中的女子学院,就连那些乡村学堂,都处规建阶段,专项资金却被地方以各种名义抽调走。

只有城中的男子学院,建成与招生的效率都很高,被那些地方官员做为典范,报上来邀功。

康平八年,是在袁国史上,被用浓墨重彩着重记录的一年,年初,第二次海运开启后,太后突然对各地驻军,下达调防懿旨。

受太后恩惠及多的军中将士,虽然有些不解,却还是照令行事。

声势浩大的换防工作,整整进行三四个月,当驻军们尚未熟悉自家的新地盘,就接到太后再次以快马遍传天下的秘旨。

又是一份份清单,新到驻地,还没来得及进行礼节行互动的驻军,就大批的出动,按单子拿人,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大家庭。

由驻军维持纪律,本来容易制造出混乱的大肆拿人的行动,并没有给民间造成太大影响,虽有些人心惶惶。

在发现这些将士们,进出有度,纪律森严,不私拿百姓一物,更不存在任何借机敲诈、勒索之举,只是一心维持城内外的公共秩序后,心才落到实处。

同时,也有些好奇,那些过去大多都从不曾,和军中打过交道的普通百姓,也就罢了,对这里面的变化,并没有什么体会,只觉得这些将士都是好人,完全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吓人。

而那些与因各种原因,在早些年,与军方时常打交道的豪门大户,甚至是一些商户,都觉得有些难以置信。

近几年,他们想找熟悉的老关系合作时,总是听说他们在封闭培训中,上面下发有严令,没有上令,不许他们再与地方百姓直接打交道。

牵扯到军中上令,他们也不敢多做纠缠,后来也就没有再关注这事,毕竟这对他们这些本土势力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少了一方需要按年、按时节孝敬的大佬,纵然因此而少了部分赚钱机会,两下一扯,也没什么损失,还省事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