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祸国殃民的太后 34

“父亲,您难度没有发现,前两次考中的进士,大多都被安排在翰林院与国子监吗?很明显,太后会有此举,心里是有打算的,放弃科举走大考,就是孩儿的决心!”

作为掌管国家官员考核与晋升的史部天官,刘延泽对近几年,朝野上下官员的升迁,当然是最清楚不过。

自从官员的考核制度,改用太后定下的新标准后,一切都靠官员任内的业绩数据说话,过去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的上官评价,已经变成权重不高的参考。

官员是不是有在真正做实事,通过那一项项数据,可以看得一目了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那些精于实务的官员,考核成绩远优于那些会作文章的官员。

康平二年那批经过大考选取的官员,初时的品阶虽低,晋升的速度,却远高于同期会试考入的官员。

现在那批官员中,大多数的品阶,都已高过那些七品,且都凭借拿得出手的业绩晋升,而非太后的有意偏颇。

更不要说,今年仿佛突然凭空出现的,另一大批新晋官员,吏部已经接收到他们的资料,刘延泽非常清楚,这都是一批精于实务的能吏。

在经过太后私下的培训后,他们曾经比较欠缺的短板,已被弥补,如今被放出来担任要职,无异于放虎归山,势必会在国内掀起大的风波。

谁都知道,连军方这张底牌都开始动用的太后,现在是摆明车马阵势,就是要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慑于这次的大清洗,那些众人都心知肚明的势力,为了保住目前的阵地,是不敢在明面上,再跟太后作对的。

这是太后,也是她有意提升起来的那些人的机会,而明年势必将会举行科举,就很关键了。

不管怎么说,大考上来的人,会更受太后重视,安排的位置品阶虽低,但只要做好,容易出业绩,晋升空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刘忠礼的想法是没有错,通过此举,的确可以让太后看到他的决心,但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点,若太后心存疑虑,不信任他,可就得不偿失了。

毕竟作为少年时就才名出众,中间这些年,一直在外游学,没有急于参加会试的青年才俊,刘忠礼的大名,在学子之中,还是极有名望的,哪怕刘延泽背上了污名,对他的影响也不大。

而他却胸有大志,在他父亲的有意培养下,并不是那种只知死读书的人,尤其近些年来,游学之中,十分关注经济民生,在这些方面,很些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原本只是将会试,作为拿进入官场门票的手段,如今却有另一种选择,他有自信,自己同样也能从中脱颖而出。

而现在,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考试方向的选择,就成为必须要慎重对待的关键问题。

在此之前,刘延泽是一直盼着儿子能考个状元回来,好光宗耀祖,也给他显显名,出出气,所以,突然听到他要放弃正规科举,十分震惊。

可冷静下来后,再经儿子一提醒,结合自己所掌握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信息,他才发现,自己被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给固定了思维方式,忽略了眼前这局势。

宦海沉浮多年,选择与站队的重要性,他是再清楚不过了,稍有差错,将会造成的后果之惨重,曾在悬崖边缘试探过的他,也是体会最深。

若刘忠礼这个,被他视为家族希望的苗子,就这么行差踏错,误了前程,他想都不敢想,可让刘忠礼就这么放弃科举正途,他又实在有些不甘心。

状元,是他刘延泽一直以来的执念。

反复思索过后,刘延泽握成拳的手,突然捶了下桌面,下定决心道。

“这件事,你先别做决定,待为父伺机亲自去找太后,问问她是什么意见后,咱们再做决定。”

刘忠礼却有些迟疑道,“父亲,拿这种事情去麻烦太后,会不会……”

刘延泽摆摆手道。

“你不必多虑,不会影响到为父,只要让太后知道,我们刘家对她绝无异心,她就不会有疑心,待你以后跟太后打过交道,就会知道,她那个人,不仅胸有丘壑,且是真正的坦诚大度之辈。”

说到这里,刘延泽警告看向自己的儿子道。

“不管是走哪条道,才华与能力,才是你的立身之本,近段时间,多在家里学习,少出去与那些人打交道,别因旁人别有用心的闲言,移了自己的心性,太后虽设监察部监视天下,那只是手段,只要用对地方,就不算过,国朝沉疴难治,没有特殊手段让人忌惮,是震不住那些鬼魅的。”

刘忠礼闻言,立刻神情肃然的应下,他已二十五周岁,早不再是坐不住的热血少年,也知道他父亲做此交待的用心,当然不会违背。

“太后,您这段时间,实在太辛苦了,如今总算大致理顺,您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最近一年,洛薇每天都要忙到子时,遇上廷议与朝会时,她才会稍早些休息,大臣休沐之时,她仍有忙不完的工作。

见她每天都要处理如此多的工作,江梨落实在很担心,怕她的身体会吃不消。

晚上的时间,江梨落与秦湘是轮值,她们这些只是做些辅助工作的,都觉得辛苦,更加劳心劳力的洛薇有多辛苦,可想而知。

正在翻阅案卷的洛薇,头也不抬的回道。

“你别担心,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最清楚,真到坚持不住的时候,不用你们提醒,我也会主动调整作息规律的,把这阵忙完,就能暂歇一口气了!”

好在下边的人变听话了,完成她上令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这几年,洛薇一直在下边兴修水利的举措,也初见成效,近两年,旱灾与水灾出现的机率,得到幅度的遏制。

随着煤炭的出现,冬天的日子,百姓们也好过许多,不再似过去般,一个冬天过去,跟割韭菜似的,将一批人的生命,变成冰冷的数字。

这是国朝形势好转的迹象,固然让洛薇为之感到欣慰,可由此而又生出的新问题,也是一茬接一茬。

任何政令,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需要查漏补缺,逐步完善。

洛薇也没敢想将任何事都做好,只是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想要多做点,不管努力过后的结局,到底怎样,至少也给后人指明方向。

教育新规推广开后,新建起的学堂与学院,课业安排,都是由洛薇亲自安排的,在别人看来很劳心费力的事,对当学生最有经验的人来说,根本不算事。

那些在周围人看来,由她呕心沥血,才编写出来的书籍,在她这里,只是根据记忆,进行一些增删与修整而已,虽然也费了不小的劲,但远没到江梨落她们所以为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