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五国伐秦(第2/2页)

道理也很简单,

以秦国目前之趋势,一旦灭了魏国,下一个遭殃的就是楚国。

与其坐以待毙,

不如趁着秦国虚弱主动出击,将威胁消除在萌芽之中。

楚王负刍果然上当,双方围绕着出兵、联军指挥权、战后利益分配等事项,进行了长达一周的艰苦协商。

之后,

总算是签订了盟书。

不得不说,楚国胆子不大,胃口却不小。

而且还很贪婪。

楚王负刍既想要获得联军指挥权,还希望在战后利益分割时,能获得最大的一块蛋糕——韩国旧地。

不想,

贾诩却是出奇的大方,全部答应下来。

只要五国伐秦,越国不仅甘愿充当先锋,而且不要联军指挥权,更是承诺,不会参与韩、赵旧地的分配。

简直就是大好人……

把个楚王负刍整的是迷迷糊糊的,对越国好感大增,就差要跟越王称兄道弟,拜把子了。

……

楚国这一加入,五国伐秦基本就成了一大半。

正因为此,

贾诩才在不损害越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处处退让,把楚王负刍哄好。

拿下魏、楚两国,等于是说,贾诩已经掌握了五国伐秦的主动权,将皮球递给了一直看戏的齐、燕两国。

在魏、楚、越结盟已成定局的情况下,齐、燕是加入还是不加入?

不加入,

不仅国格有失,而且很可能失去瓜分秦国的良机。

一旦秦国败了,

魏、楚两国趁势崛起,那接下来该遭殃的就是他们了。

尤其是燕国,本就跟秦国接壤,在“好邻居”赵国被灭之后,就一直心惊肉跳的,生怕秦国大军来犯。

此时还不趁机跳出来。

也正是算准了这一点,在离开楚国之后,贾诩才会将下一站选定燕国,而不是更近一些的齐国。

算计的是明明又白白。

贾诩抵达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半推半就的,磨蹭了小半个月,也终于跟越国签订了盟书。

期间还发生一小插曲。

那便是在赵国被灭之后,逃到代城称王的代王赵嘉,竟然派人主动联系贾诩,希望能以赵国的身份加入到讨秦联盟之中。

结果却遭到贾诩的无情拒绝。

代国不过一郡之地,国小体弱不说,还兵力不足,帮不上什么忙,偏又要打着赵国的旗号。

那等将来将秦军从赵国旧地打退,是不是要把这些土地还给赵国?

那不开玩笑嘛!

韩赵旧地,可是贾诩拉拢山东诸国参战的最大诱饵,怎么可能拱手相让。

……

转眼已经是寒冬时节。

离开燕国之后,贾诩来到最后一站——齐国。

原本,

“事不关己”的齐国是最难被说服的,几乎无解。

可随着燕国也加入盟军之中,齐国反倒成了最好说服的那一个,不加入,势必就会被山东各国孤立。

为了消除隐患,

即将组建的盟军怕不是会先将矛头对准齐国,灭了齐国再说。

那可就死的比窦娥还冤。

因此,在贾诩抵达的第五天,齐王田建就很爽快地签订了盟书。

之后,

在贾诩牵头之下,各国派出使节齐聚魏国都城大梁,共同签订了五国伐秦的盟书,敲定了最后的结盟细节。

自此,

一个针对秦国的强大联盟被组建了起来。

而秦国,

那个看似强大的秦国,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