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4/5页)

身无分文的社员们现在,连半斤炸药的钱也凑不出来,怎么办?

有的年轻人干脆破罐子破摔,说不如大家谁也别过了,去东北讨饭吧!闹着要让公社给开讨饭的介绍信,去了东北至少能混口饭吃,以后攒下钱了,去到哪儿就把家安在哪儿。

可话未说完就让家里老人打了,“放你娘的狗屁,去了东北你的根在哪儿?没根以后死了也是孤魂野鬼!”

可没有钱,重建家园的第一步就迈不出去。

崔绿真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忽然轻轻拽了拽顾学章的袖子,“爸爸,咱们可以去信用社贷款吗?”

顾学章一愣,是啊,他怎么没想起来!

这是天灾,政府虽然没钱直接拨给他们,可银行应该会有优惠条款,不说无息低息贷款,至少先给贷点重建家园的款项。反正以生产队名义贷,谁也没办法赖账不是?

虽然房子和生产资料没了,可他们田地里的庄稼还在,等到秋天收了就能卖出去还钱啊!

顾学章把这想法说了,村里人一听,能向政府开口借钱?一起借一起还,相当于这债没有落任何人头顶上,傻子才不愿意嘞!

就在村口的废墟之上,大家商议,干脆一次性贷一万块,到时候买了炸药还有剩的话,再买几头骡马耕牛农具,这些都是秋收必不可少的家伙。况且,眼看着稻谷生虫,还得买农药,猪也得养起来,不然年底的任务猪交不出来,又得交钱抵……哪一件不是要花钱的?

当天下午,黄柔帮大家起草了一份贷款申请书,每家出一个人按手印,赶在公社领导下班前,将申请书送到公社去。

书记一看,一万块可不是小数目,交到县里去。

因为这次地震,刚接到电话时县里以为出大乱子,已经做好被市里批评撤职的准备了,谁知顾学章崔建国等三人居然冒雨劝退,挽救了千多人的性命,就是间接的保住了县领导的乌纱帽,已经给三人申请了“阳城好人”的荣誉称号,这笔贷款在他们眼里,还不算巨款。

甚至,为了鼓励社员们重振士气,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县革委会和信用社商量,直接给批了五万块的额度!

这可真是天大的意外之喜!

原本以为一万块都不一定能批下来,谁知居然是五万块!而且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放贷效率,第三天中午就抱回五万块现金来。全村男女老幼高兴疯了,村民们自发组成几个小队,买炸药炮杆的,买农药侍弄庄稼的,买猪仔搭猪圈的,买粮食做基建工地伙食的……所有牛屎沟人,都被动员起来了!

幺妹为了她的植物朋友们,想要早日把土层炸开看看,也积极投身基建运动中,其他在外工作和上学的也闻讯赶回来。

这时候,大集体的优势尽显无疑,前脚说要炸山,后脚就埋好炸弹点火,在几声此起彼伏的“轰隆隆”巨响中,原本已经夷为平地的山坡,再一次被炸出几个巨大的深坑来。

有了坑,社员们顺着坑爬进去,总算是运气好,炸开的居然是生产队的仓库!

仓库是啥?

里头有能用半年的农药化肥,有足够几百人使用的农具,最关键是,里头还有战备储备粮!

战备储备粮在大集体时期最最重要的储备,别的公社和生产队大家不知道储备了多少,毕竟这是“机密”,可崔建国和会计是知道的,按人头算,牛屎沟的储备粮至少够全村人吃八个月!

这八个月里,就是一粒庄稼不收,他们也不会饿死!

这时候,他不得不发自内心的感激他的前任张爱国同志,张爱国同志虽然在男女问题上不清不楚,可战备粮却从没动过,每一年每一季度都有新粮换旧粮,把虫蛀的霉坏的替换出去,所以等他们打开粮仓的时候,看着堆成山的粮食,所有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干劲就更足了!

原来战备储备粮,真的是可以救命的啊!饥荒年也不许动用的战备储备粮,原来是这样的啊!

因为这次的天灾涉及范围较小,原址也还能继续使用,政府自然允许牛屎沟生产队使用储备粮,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家饿死不是?

种类主要是大米和面粉,米不算好米,但在这年月也算是硬通货,面粉主要有小麦面和高粱面、玉米面。每天两顿饭由王二妹带领着体力不行的妇女拾掇,中饭尽量吃高粱玉米,晚饭用大米煮稀饭,加几篮子野菜进去,煮得稠稠的,也能吃饱肚子。

至于油和肉,那是不用想的,盐巴都是顾学章出面到供销社帮他们赊的。

可所有人却毫无怨言,动力十足,要重建自己的家园,谁不开心?所有人在一起吃大锅饭,干集体活,好像又回到了人民公社最初的时候。

只不过,那时候谁家都一样一穷二白,可现在,崔家和顾家家底还是在的,他们的牲畜钱粮都保住了!所以,中饭他们在集体吃,晚饭回大河口,有汤有肉还管饱。

黄柔心疼闺女,基本上天天炖大骨头猪尾巴,炒菜的时候猪油也放得足足的,吃完碗底上还能剩不少油那种,几个男人再盛碗米饭,猪油拌饭可是村里人不敢想的奢侈品。

于是,两个月下来,社员们是一天比一天瘦,唯独这两家的男女老少,一个个红光满面中气十足!

牛屎沟的社员们,再一次为自己的愚昧和自大付出了代价。

炸药买得够多,大家一商量,干脆把村子四周的几座山也给炸了,炸出一条奇宽无比能划船的大坝不说,四周的屏障一除,牛屎沟顿时宽阔了四五倍。

原本窝在群山之中的小村庄,变成一片小型的平原,大家就在“平原”上盖起新房子……当然,只能是盖茅草的土坯房,每一家按人头数划分面积,每一口人有三十五平居住面积的指标,甭管人口多少,总面积不得超过二百平。

原本小家小业的人家做梦都能乐醒,这可比他们原先的宽敞多了,可原本大院子大房子的人家,尤其是刚盖起新房子还没住几天的,那真是睡着都能哭醒。

这时候,崔老太都是拍着胸脯后怕不已,当年要是真听刘惠的话盖房子,这不就亏了嘛?

反正,他们人口多,如果按人均三十五算,至少需要五百平,队上不可能批,顾家则至少需要二百五十平……干脆两家人合计,不用队里出钱,自个儿盖吧。

但凡是自己出钱,只要土地范围不超过政府划定的居住区域,也不超过地震前原有房屋面积,队上也都睁只眼闭只眼。崔家以前的房子虽才一百平出头,可院子大啊,加起来少说也是六百平。

只要能拿出这么多钱,就是盖六百平,其他人也不敢有意见。咋地,地震前没提醒你还是怎么着?你不走赖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