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8章 距离他完全了解魏帝国还有很长很长的时间(第2/2页)

和罗马皇帝的诉求不同,他们让军队超规格的吃饱是为了坐稳皇帝的位置,本质上是一种交易,军队时而掌握主动权。

而魏帝国的皇帝则是为了更好地掌控军队,军队不掌握主动权,不能威胁皇帝,皇帝对军队的厚待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而且这更多是为了帝国军队的战斗力。

最初成军的时候,他就在上谷郡屯田,单独种植粮食,让军队得以吃饱,不会饿肚子。

能吃饱的军队才有战斗力,才不会因为饥饿打败仗,没有稳定的后勤,一切都是空谈。

后来到了青州,他更是大举屯田,大举推行屯田村庄政策,亲自把军队的后勤供给抓在手里,严加看管。

军队吃什么喝什么必须由他亲自决定,后勤系统的人必须听令行事,不准自作主张。

这样的政策推动之下,郭鹏的军队是当初天下所有军阀的军队里唯一能吃饱肚子的军队。

后来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郭鹏推动养鸭治蝗方略给军队增加蛋白质供给,也安排屯田村庄饲养鸡鸭鹅和猪之类的家禽,并且广泛收购,提供给军队食用。

在消灭袁绍前夕,郭鹏的军队成为天下军阀军队里唯一一支可以定期吃到肉的军队。

因为能吃肉,身体结实,有力气,并且脱产,就可以接受更精良的训练。

魏军的战斗力冠绝天下,从那时起就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这个基础打牢了,魏军横扫天下无敌手。

而郭鹏也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断的推动军队的口粮改革,提高军队的口粮待遇,争取让士兵吃饱的同时,更能吃好。

营养充分,才能更好的训练,身体强壮,才能练出精锐士兵。

郭鹏同时在北疆草原上大量放养牛羊马,并且增加海上捕捞的船队和渔民数量,增加了军队的肉食供给。

哪怕是个面有菜色的麻杆,进了军队一两年都能练出腱子肉。

练出腱子肉了力气就更大了,就能承载沉重的盔甲和作战负重了。

魏军精锐步军作战负重接近三十公斤,身体不好,负重都扛不住,更别说战斗了。

身体素质不够、吃不饱肚子的军队根本扛不住长时间的持久战斗,很容易在鏖战中率先耗尽体力,从而战败。

作为深谙个中滋味的皇帝,郭某人对军队的伙食是进行了接连不断的多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