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三合一(第2/4页)

“不高兴的事还记着干什么?多浪费感情。”虞衡摆摆手,一脸认真地看着景隆帝,“高兴也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事情都过去了,做什么还要时刻惦记着给自己找不痛快?”

景隆帝若有所思,忽而问虞衡,“若是现在让你去边关,亲历战场,你愿意去吗?”

虞衡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听景隆帝这么问,虞衡一点都不奇怪,直接点头道:“微臣本就是武将之子,边关对虞家而言,是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先祖在边关打下虞家的家业,微臣的父亲也在边关抵御外敌,护佑一方百姓的安宁。于公,保家卫国,是我大宣子民的本分;于私,微臣作为虞家人,更应前去边关,当仁不让。”

虞家人对边关百姓来说,地位是不一样的。虞启昌回京后,边关就没了战火。也就是说,边关和外族这些年的仗,基本都是虞家人带带领着底下的将士们打赢的。如今景隆帝有意再和边关外族开战,那么派去一个虞家人,在精神上都能激励不少边关百姓,士气更稳。

景隆帝看着虞衡清澈坦然,看穿一切的眼神,忽而叹了口气,只觉得自己仿佛又在面对另一个齐王,怪不得齐王那个逆子会对虞衡另眼相待,合着他们本质还有些类似。

都是一样的倔强,一样的聪明,看透一切不明说,贴心地陪人演一场戏。不同的就是,虞衡比齐王更冷静理智些,凡事都拎得清,有头脑,顾大局,这就够了。

景隆帝也不想再说些什么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也是发现虞衡更喜欢听大白话,便贴心地改了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直接把所有事情摊在明面上来说,“齐王中毒之事,是樨兰余孽和雍然戎狄久缰等外族联手所为。如今齐王怒气难消,大宣正是国力强盛之际,堂堂皇子被算计至此,不开战不能平朕心中的愤怒。”

景隆帝说完,仔细打量了虞衡一番,微微叹了口气,才接着道:“然而齐王性情太过偏激,樨兰余孽……若是朕没猜错,该是他外祖母,当年樨兰国的大公主,淑妃的生母。若是对方对齐王用激将法,你可千万要费心将齐王劝住。不管成败与否,好好保住自己的性命。”

这是景隆帝能对虞衡说出的最宽容的话了。

虞衡微微一愣,就听见景隆帝坦然道:“派你去边关,朕心中也十分不舍,你可是大宣的福星,若是有什么差池,朕如何向百姓交代?更何况,你本是文官,你父亲当年让你走科考之路,想来也是不希望你再上战场。只是齐王性情偏激,倘若无人劝阻他,不知他会做出什么事来。朕可以让儿子亲自为自己讨个公道,但不能拿边关百姓的性命当儿戏。”

说完,景隆帝微微闭了闭眼,略带歉意地看着虞衡,低低道:“所以,派你前去边关,是朕作为父亲的私心。请你适时劝阻齐王,不要让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其实,景隆帝还可以选择将虞启昌也派去边关。以虞启昌在边关的威望,任凭齐王怎么跳脚,都没人搭理他。再加上虞启昌也是个骨头硬的,真被齐王惹急眼了,直接干出将齐王打晕关起来,等到仗打完了才把他放出来的事儿也不是不可能。

反正虞启昌承受了齐王那么多年的恶意,还带着一家老小过得有声有色,就知道虞启昌可不是清流嘴里骂着的莽夫。

远的不提,就去年,虞启昌还以护驾之名揍了齐王一顿来着。

但是从虞启昌回京那一天开始,他和景隆帝就形成了一股默契,虞启昌不会再去边关。虞家几代镇守边关,到虞启昌手中,声势已达到最高。这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君臣情义是一回事,猜忌是另一回事,双方都明白,若是不想事态发展到不可掌控的那一步,就该收敛一番。

于是,才有了虞启昌带领一家人回京之事。

景隆帝对虞启昌已经够信任了,一般来说,守将的家眷总会留一部分在京城,父母妻儿都在,地位尊崇,京中繁华,总比边外苦寒之地好多了。但某种意义上来说,守将的家眷实际上也是帝王的人质,是牵制守将的风筝线。

景隆帝能让虞启昌带着一家老小扎根边关,本就是对他极大的信任。

要知道,以虞家在边关的声望,若是直接起兵造反,怕是能一呼百应,又有边外各族做补给,抢他们一波添自己的军饷,根本就不是事儿。

所以,这一次,景隆帝也不会让虞启昌再去边关。

否则的话,这么多年,虞启昌在京城的低调行事也就没了意义。

其实还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不是景隆帝吹,大宣如今的国力,边外全部绑在一块儿扔秤上,分量还赶不上大宣一半。

人力和财力一直被大宣吊打就不说了,虞衡找来的红薯,让大宣百姓过上了不再饿肚子的日子,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国家税收涨了不少不说,百姓体质也上了一个高度。现在要是征兵,征来的青壮肯定比以往多得多。

更要紧的是,虞衡先前说要造水泥和化肥,让军备也向上升了一个台阶。造水泥弄出来的手拉风箱能够让炉子的温度更高,化肥厂在巩尚书坚持不懈地催胡尚书拿经费的情况下,也开始办起来了。化肥厂那个产出的焦煤,那是可以炼钢的。

炼钢出来后,军需武器立即高端了不少。相比起外族那些拿着的歪瓜裂枣的武器,大宣这边是真正的精兵强将。

尤其是景隆帝并不是不知道将士艰辛的帝王,有虞启昌这个心腹时不时在他耳边提上一嘴普通士兵日子不好过,景隆帝一朝,实际上是将士待遇最好的一朝。尤其是这两年国库充盈了,除了巩尚书想方设法地从胡尚书手里坑银子再,兵部尚书也没闲着,打着做军备关心将士们的旗号,从胡尚书手里拿了一笔不少的银子,给将士们加了军饷。

为此,胡尚书差点和兵部尚书打上一架。用胡尚书的话说就是,巩秃头尚且还只是坑一回银子,用完后还能见着成效,有新东西出来。李老头这儿就更过分了,这军饷一加,年年都得多花一大笔银子,真是比巩秃头还能败家。

可怜胡尚书守着国库这么久,好不容易体会了一把大丰收的喜悦,没高兴几天,就被一帮败家同僚骗去了大半,简直想打人。

为此,胡尚书还偷偷来找虞衡开药方。各位阁老薅羊毛薅得太过分,都把胡尚书给愁秃头了。

虞衡当时还劝胡尚书放宽心来着,银子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有进就有出,争取明年再来个大丰收不就得了。

为此,虞衡还差点被胡尚书拿住话柄许下不平等诺言,胡尚书信誓旦旦让虞衡开口明年继续帮户部创收,让国库的收益不能低于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