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第2/2页)

虞衡毫无忽悠小朋友的愧疚感。

昭宁帝等人见了虞衡也十分开怀,尤其是太子,待虞衡尤为亲热,张嘴闭嘴少傅叫个不停。

虞衡还奇怪呢,自己也没教太子多久,主要还是陪他玩,怎么太子现在对他这么亲近?

一问才知道,太子怀念的就是当初那段跟着虞衡分角色扮演情景剧的时光,后来虞衡离京去岐州,没了放松课程的太子一度十分低落,经由记忆不断美化,太子看虞衡,都打了一层美化的滤镜,待虞衡能不亲近么?

领导关系处好了,管理上面虞衡一点都不储。一个州都管过来了,没道理还管不下一个部。认真说起来,虞衡对刑部也是有贡献的,还曾经推动过刑部立法——遗弃罪的成立。

这么一看,让虞衡来管刑部,还挺合适。

让刑部官员窒息的是,这位新任的阁老,第一把火就烧到了他们头上,让整个刑部都开始背律法条文。

刑部上下:这可要了命了,律法那么多条,谁能背得下?

而后,虞衡扔给他们一本律法书,先给他们示范了一下什么叫做行走的律法书,连这句话在律法书的那一页哪一列都给他们报得清清楚楚。

领导的业务能力这门能打,底下人还能说什么?只能苦哈哈地继续背律法条例。

也正是因为虞衡这一手死抓基础的作风,刑部上下风气更加为之一振,查案断案的效率都高了不少。

其他人都觉得虞衡最适合的是户部,户部胡尚书尤为认同,恨不得自己致仕让虞衡顶他的缺。但虞衡却觉得,在刑部也不错,他还想干一件大事,非二十年之功不可提,在刑部正好。他能推动一次立法,就能再推动一次。

当然,前提是生产力能够跟上来。

这么想着,虞衡突然发现自己还忘了拿出一样神器,杂交水稻的种子安排上。

这样,有主食有粗粮,产量全都高得吓人,大宣基本就告别饥荒了。

这些年人口一直在稳步增长,又因为前两年的贫困户免费就医政策,让许多穷苦百姓能够看上病,病死的人口数量相较以往降了一点点,很是喜人。

按照这趋势,下一代人估摸着就会出现人口爆炸情况,需要开垦新田地。

人工开垦新田地未免太累,效率也不高,如今大宣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已然进入盛世,无后顾之忧,简单的科学技术也该发展起来了。

虞衡忙里偷闲,给自己制订了好几个五年计划,就想再拼上一次,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

岐州作为虞衡一手拉拔起来的州,那里的百姓更多被虞衡身上的大胆创新精神所影响,敢于实践,想做各种实业,重心慢慢从农业转为工农并举,各地的工厂办得有声有色。

慈幼堂那边也一直和虞衡保持着联系,虞衡每年都能收到不少慈幼堂孩子寄过来的信,有问好的,有请虞衡为她们解惑的,题目涵盖了天文地理物理算学和诗词歌赋等各个范围,要不是虞衡学识渊博,还真搞不定。

不过,这些孩子也没辜负虞衡的苦心。第一批长大的孩子都学会了谋生的手段,刺绣厨艺算数都学的极为扎实,能够养活自己不说,还能反哺慈幼堂,照看弟弟妹妹们。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性格极为古怪的孩子,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问的问题也天马行空千奇百怪,简直能和后世的十万个为什么有一拼。

虞衡都耐心地回复了这些孩子,用极为浅显的语言把原理讲得清晰明了。

这些孩子同样没有辜负虞衡的苦心,她们不擅长职业学校的生计教学,却勇于创新,在十二年后,岐州的慈幼堂中出现了一架巧夺天工的纺布机,有半间屋子大,各色零件精巧至极,一天纺出来的布就相当于五十个人昼夜不停纺上一天的数目。

虞衡同样是最初得知这个好消息的人,那时候,他已经是次辅,离首辅之位只有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