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臣有个大胆的想法(第2/2页)

招生数量逐步增加,让一些落榜的学生来担任老师,也算是给他们提供就业了,以此完成初步的学舍布局。

随后,再议成绩来淘汰一批不合格的老师,补充进来一些新的,渐渐的将质量提升上去。

这个计划,学部是打算用二十年的时间来完成的。

而这个计划,得到了朝中上下一致的认可,只要能够坚持这个计划二十年不变,那么二十年后,大汉的师资力量绝对是无敌的。

到时候想开多少学校就开多少,想开什么学校就开什么学校,想招募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人才。

当然,实际数量肯定是要控制一下的。

因为学校开的遍地都是,学费低的人人都能承受的起。

那么二十年后,大家都去上学博取功名了,试问,谁来种地?

现在又不是机械化时代,种子也不是改良品种,耕种需要大量的人力才能完成的。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尴尬的局面发生,大家还是决定发展是有限度的,在保证农业人口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发展一下。

于是乎,淘汰率就成为了重点运作的目标。

一个县学的学生上限是多少呢?

当下是六百人,往后可能会增加到九百人,甚至更多。

但是一个郡学的学生上限是多少呢?

答案是两千五百人。

而郡学是五年制的,也就是五个年级,等于每一年只招收五百人。

而一个郡少则十余县,多则三十余县,基本就是一万人到三万人去争这两千五百个名额。

在确切一些,就是四千到一万人,去争这五百个名额。

而到了洛阳书院就更恐怖了,虽然洛阳书院的上限是八千人,但他需要面对的是大汉的近百个郡,等于每年二十五万人左右,去竞争一千六百个名额。

这个难度,差不多跟后世某个农业大省是差不多的。

虽然后期还会增加,但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模式了。

总而言之,在生产技术还有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农业产量不能做到以少数人劳作养活大部分人的时候,这种模式是不可能更改的。

但朝廷又的确需要这么多的人才,所以才不得不做这些。

在预想中,县学就是搏一搏的地方,或许单车变摩托,三年下来不行就回家种地,起码这辈子也算是拼过了。

而郡学则是进阶的地方,或是往上走,或是往下来,就算进入县府当吏,也能打破某些人的垄断。

洛阳书院则属于最高级的地方,最后能被重用的,八成以上都会出自这里。

田儋似乎嗅到了什么味道,微微一笑,开口道:“陛下,臣倒是有一个大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