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年代极品窝(02)(第2/3页)

两对夫妻,先回家用大碗端来四个玉米野菜窝窝头,哒哒的跑过来。

“二叔,二婶,三叔,三婶。”杨清出来倒水,一眼就看到前后进门的两对夫妻。

“哎,清清,月头回来要住段时间吧?”

杨二叔自己没有闺女,对三兄弟三人唯一的闺女,也是很宠的。

见到侄女,大眼睛都笑的眯成了缝。

“住一晚我明天下午回去。”杨清一笑,露出小米牙,在两位叔叔的眼里,很可爱。

“怎么不多住几天?”杨二叔不舍的说。

“月头,工作比较忙,我是想爷奶了,抽空回来陪陪他们。”杨清主要还是回来送粮食的,想爷奶就是个借口。

杨爷爷就站在孙女身后,乐呵呵的听着。

杨二叔没话说了,工作最大。侄女得干好工作。

中午,一家人一起吃饭,两对夫妻吃的主食是自己带的玉米茬野菜窝窝头。

但杨清与杨奶奶炒的菜,油水足,一家子七口吃的心满意足。

没有带肉回来,她给自己定了要求,一个月最多带两次肉回来,其余的,别人家里吃什么菜,爷奶就吃什么菜。

虽然都是一样的菜,可还是比别人家吃的好,炒菜油放的足,有足够的油水。

下午,都去上工,杨奶奶在家里收拾。杨清提着大木桶,拿着自制的钓鱼竿与小板凳。

去了村里的河边钓鱼,村里有条河,河水深。

鱼也有不少,就是野的很,不好网更不好钓。

杨清不担心啊,她每次回来都能钓不少。

但不卖,一半交给生产大队,一半自家吃。其实现在也不严,自家钓的鱼打的小猎,都没有人管。但杨清依然会上交一半,当做好些人上交,不只是那些队里的干部,也有队员们的面。

至于怎么分,不用她管。但她也知道,轮流分,一批批的分。

没法子,一次钓的也不多,也不够全村分的。

杨清坐在河边,提前已经在河里造了个鱼窝子,撒了点好东西。

农村学校,放学都早。孩子们从河边过,杨三叔家的两个小子,远远的就看到自家大姐坐在河边,迈动腿使劲的跑过去,“大姐,大姐,钓了多少?”

“自家看呗,去找爷爷来,还有回家做作业,别瞎跑。”杨清可是知道两个小堂弟,不愿意做作业让他们做个作业就是比让他们吃苦死的中药还难。

一脚踢过去,是姐姐给俩小子的爱,两人被踢习惯了,嘻嘻哈哈的走人。走的时候还瞄一眼水桶。

杨清钓鱼的时候也没有闲着,在QQ农场也忙着耕耘。

意识入农场,在种植区里查看。农场有花金币请管事,有管事,虽然要付出一些金币,可自己不用时刻担心,什么时候收菜收粮食,收各种肉类。

买多少给农场,自己加工多少,留多少,都是有比例的。

一个月的时间,日夜不停的种植收割,已经扩大了好些块地。

背包格子里,本月的任务粮食,鱼,鸡蛋,猪肉,蔬菜,全部已经收集完毕。剩下的,继续为下个月,下下个月等 ,为以后等每一个月攒各种物资。

手里也没有闲着,一会儿钓上来一条鱼一会儿一条鱼,有好些孩子围着杨清,一斤以下的鱼,钓上来也会扔进河中。

“清姐姐,咋都扔了?”边上一个吸溜着鼻涕的小男孩,不解的问道。

小男孩身边还蹲着一个小姑娘,眨巴着黑黝黝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 ,水汪汪。望着鱼,还吞口水。

“太小了,河中的鱼不能钓光,留些让鱼长大,大鱼再生小鱼,以后就不愁没有鱼吃。”

小男孩吸溜一下,说道,“是不是一次吃光了,以后就没得鱼吃了。”

“是,吃一半养一半,才能生生不息。”杨清没有想到自己此时的一席话,小男孩记了一辈子。对小男孩影响深远。

“噢。”

看着小男孩,杨清问,“小家伙你家有没有钓鱼竿,有的话拿来,姐姐教你钓鱼。”

两个孩子,看着长得不赖,五官清秀,长大了一定男帅女美。看着他们对着活蹦乱跳的鱼都垂涎的吞口水,也想帮帮他们。

小男孩眼珠子滴溜溜转动,薅薅脑袋上的头发,悄声的说,“咱村大部分人家都有钓鱼竿。”

“那你快去拿啊?”

“谢谢清姐姐。”小男孩附在妹妹的耳朵交代她呆在原地不走,不许下水,要等他来,见妹妹乖巧的点头,才起身一溜烟的就朝家里狂奔。

跑走的小男孩是本地生产队的一户人家的孩子。家里与杨家还有点亲戚关系。

小家伙不只是回自家拿钓鱼竿,还一路的大喊,给宣传,惊动了不少在村里玩闹的孩子们,一个个的听到小男孩的话语,纷纷的跑进自家,一通翻找,拿出来自制的钓鱼竿,还有提着鱼篓,纷纷的朝小男孩说的地方跑来。

乌央乌央的孩子,全放肆的朝一个地方跑来。见到杨清,一个个的很有礼貌,先打招呼。

也许是小男孩的宣传到位,一会儿功夫,全村的孩子基本都来了,随身携带的东西可不少。

几乎没有人带小板凳,都是坐在一屁股坐在地上。

钓鱼的孩子太多,杨清只能再悄咪咪的洒点东西,造几个鱼窝子。

一直到大人们下工,一群孩子们还不舍得走。

村子不大,一共也有五十多户人家。不过现在的一家家,可不是三四口人,大多数都是十几口甚至二十多口人。

五十多户,人数也不少。

像杨家一样分家的大家庭是少数。全村也没有几户。

今晚的村子里,空气中到处都飘散着鱼香味儿。

从村里回城,已经是厂里快下班的时候。踩着三轮自行车的杨清,小小的车厢里用大桶装着几条大鱼,还有两斤多的小鱼。

回到家里,自己把车停在屋檐下,水桶拎进家里。

此时前院的人,基本都不在家。都在外上班,只有卢寡妇的老婆婆躲在窗户后悄悄的看。

杨清知道,神识强大进院子就知道谁家有人谁家没有人。前院还有人家也有退休的,或者家庭主妇,可此时除了卢寡妇的婆婆刘大丫外,其余的都不在家。

还有一个小时,就要下班,那些人也该回来做饭。

等杨清刚收拾好,外面已经有了响动,有些大妈陆续的回来了。

见到杨清在院子中的水池子边杀鱼,东厢靠正房的第一间是老严家。严大爷(大伯)的妻子乔大妈拎着菜过来洗,“哟,小清丫头,又回老家钓了鱼来呀?”

“嗯,钓了些。”

杀鱼她是熟手,一刀一刀的皆有章法。看的乔大妈伸出大拇指点赞,“厉害,不亏是你爸的闺女,利落。”

头一甩,傲娇的很,“那是,我不能给我爸丢脸。”